第197部分(第1/4 頁)
加藤清正是老對頭,不幫著明軍打自己,就算不錯了,是絕靠不住的。
只能指望島津義弘了,他相信,關鍵時刻,這位二桿子是會拉兄弟一把的。
於是他派出小船通報此事,而結果也讓他很滿意,小船安全返回,並帶來了島津義弘的承諾。
後顧之憂解除,他終於放心了。
然而就在此時,麻貴和陳璘已經制定出了最終的作戰計劃:
中路董一元、西路劉綎密切監視日軍加藤清正及島津義弘部,發現其撤軍,立即上報,但不得擅自追擊。
水軍方面,陳璘部停止巡航,並撤去蔚山、泗川一帶海域之水師,全軍集結向順天海域前進,堵住小西行長撤退的海道。
放走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因為他們並不重要,只有小西行長,才是這場戰爭的勝負關鍵。
這是一個最佳的誘餌,在其誘惑之下,日軍將逐個趕來,成為明軍的完美獵物。
撤退、放行、堵截,一切按計劃如期進行,雙方都很滿意,但勝利者終究只有一個,決定勝負的最後時刻已經到來。
十一月十八日,夜。
小西行長沒有看錯人,島津義弘不愧二桿子之名,雖然他已成功撤退到安全地帶,但聽說小西行長被圍後,卻依然信守承諾,率第五軍一萬餘人趕來救援。
但除了小西行長外,還有一個人也熱切地期盼著他的到來——陳璘。
四天前,他召集全軍,連夜趕到了順天海域,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從泗川到順天,必須經過一條狹長的海道,而這片海域的名字,叫做露梁海。
在露梁海的前方,只有兩條水路,一條通往觀音浦,另一條經貓島,通往順天。
他隨即做出瞭如下部署:
副總兵鄧子龍,率三千人,埋伏於露梁海北側。
水軍統制使李舜臣,率五千人,埋伏於露梁海南側的觀音浦。
而他自己則率領餘下主力,隱蔽於附近海域。
當島津義弘部隊出現時,全軍不得擅自行動,等待其部完全進入露梁海後,方可發動攻擊。
攻擊發起時,鄧子龍部應以最快之速度,截斷敵軍後退之路,李舜臣部則由觀音浦出動,襲擊敵軍之側面,打亂敵軍之陣型。
以上兩軍完成攻擊後,須堅守陣地,不惜任何代價,將島津義弘部堵死於露梁海中,等待陳璘主力到來。
而那時,明軍將發動最後的攻擊,將侵略者徹底埋葬。
一切就緒,李舜臣卻發問了:鄧子龍堵截後路,我守觀音浦,貓島何人駐守?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島津義弘熬過伏擊,堅持向貓島挺進,就能到達順天,與小西行長成功會師,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陳璘告訴他,貓島根本無須派兵駐守。
“島津義弘是不會走這條路的,我肯定。”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犧牲】
在不安與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來。
此時的島津義弘站在旗艦上,信心十足地向著目的地挺進。之前的泗川之戰,雖然他只是僥倖撿個便宜,但畢竟是勝了,又被人捧為名將,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之所以跑來救小西行長,倒不是他倆關係多好,無非是二桿子精神大爆發,別人不幹,他偏幹。
此外,他已認定,明軍圍困小西行長,必然放鬆外圍的戒備,更想不到日軍去而復返,此時進攻,必能一舉擊潰明軍。
在這個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徵,就是自認為聰明。
事實印證了島津義弘的猜想,明軍以往嚴加防範的露梁海峽,竟然毫無動靜,由一萬五千餘人組成的日軍艦隊,就此大搖大擺地開了進去。
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沒能領到回航的船票。
日軍的艦隊規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條船,佇列很長,當後軍仍在陸續前進之時,前軍的島津義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貓島。
但他永遠不可能到達那裡了,因為當最後一條船進入露梁海口的時候,等待已久的鄧子龍發動了攻擊。
鄧子龍手下的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隨他從浙江前來此地,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絕非尋常。在五十多年前,這支隊伍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俞家軍。
在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抗倭之戰中,兩位大明名將分別建立了專屬於自己的軍隊:戚家軍,以及俞家軍。
俞大猷熟悉海戰,是唯一堪與徐海對敵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