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部分(第3/4 頁)
的孫老師,似乎也不是什麼善類,他沒有幫助遲鈍生王在晉的耐心,當即給他的另一個學生——皇帝陛下寫了封信,直接把王經略調往南京養老去了。
趕走王在晉後,孫承宗想起了那封信,便向身邊人吩咐了這樣一件事:
“把那個寫信批駁王在晉的人叫來。”
很快,他就見到了那個打上級小報告的人,他與此人徹夜長談,一見如故,感佩於這個人的才華、勇氣和資質。
這是無爭議的民族英雄孫承宗,與有爭議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的第一次見面。
孫承宗非常欣賞袁崇煥,他堅信,這是一個必將震撼天下的人物,雖然當時的袁先生,只不過是個正五品兵備僉事。
事實上,王在晉並不是袁崇煥的敵人,相反,他一直很喜歡袁崇煥,還對其信任有加,但袁崇煥仍然打了他的小報告,且毫不猶豫。
對於這個疑問,袁崇煥的回答十分簡單:
“因為他的判斷是錯的,八里鋪不能守住山海關。”
於是孫承宗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你認為,應該選擇哪裡?”
袁崇煥回答,只有一個選擇。
然後,他的手指向了那個唯一的地點——寧遠。
寧遠,即今遼寧興城,位居遼西走廊中央,距山海關二百餘里,是遼西的重要據點,位置非常險要。
雖然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寧遠很重要,很險要,但幾乎所有的人也都認為,堅守寧遠,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因為當時的明朝,已經丟失了整個遼東,手中僅存的只有山海關,關外都是敵人,跑出二百多里,到敵人前方去開闢根據地,主動深陷重圍,讓敵人圍著打,這不是勇敢,是缺心眼。
我原先也不明白,後來我去了一趟寧遠,明白了。
寧遠是一座既不大,也不起眼的城市,但當我登上城樓,看到四周地形的時候,才終於確定,這是個註定讓努爾哈赤先生欲哭無淚的地方。
因為它的四周三面環山,還有一面,是海。
說寧遠是山區,其實也不誇張。它的東邊是首山,西邊是窟窿山,中間的道路很窄,是個典型的關門打狗地形,努爾哈赤先生要從北面進攻這裡,是很辛苦的。
當然了,有人會說,既然難走,那不走總行了吧。
很可惜,雖然走這裡很讓人噁心,但不噁心是不行的,因為遼東雖大,要進攻山海關,必須從這裡走。
此路不通讓人苦惱,再加個別無他路,就只能去撞牆了。
是的,還會有人說,遼東都丟了,這裡只是孤城,努爾哈赤佔有優勢,兵力很強,動員個幾萬人把城團團圍住,光是圍城,就能把人餓死。
這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方案,僅僅是理論。
如果努爾哈赤先生這樣做了,那麼我可以肯定,最先被拖垮的一定是他自己。
因為寧遠最讓人絕望的地方,並不是山,而是海。
明朝為征戰遼東,在山東登州地區修建了倉庫,如遇敵軍圍城,船隊就能將糧食裝備源源不斷地送到沿海地區,當然也包括寧遠。
而努爾哈赤先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的發生,要知道,他的軍隊裡,沒有海軍這個兵種。
更為重要的是,距離寧遠不遠的地方,有個覺華島,在島上有明軍的後勤倉庫,可以隨時支援寧遠。
之所以把倉庫建在島上,原因很簡單,明朝人都知道,後金沒有海軍,沒有翅膀,飛不過來。
但有些事,是說不準的。
上個月,我從寧遠坐船,前往覺華島(現名菊花島),才發現,原來所謂不遠,也挺遠,海上走了半個多鐘頭才到。
上岸之後,寧遠就只能眺望了,於是,我問了當地人一個問題:你們離陸地這麼遠,生活用品用船運很麻煩吧。
他回答:我們也用汽車拉,不麻煩。
然後補充一句:冬天,海面會結冰。
我又問:這麼寬的海面(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近十公里),都能凍住嗎?
他回答:一般情況下,凍不住。
接著還是補充:去年,凍住了。
去年,是2007年,冬天很冷。
於是,我想起了三百八十一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爭,我知道,那一年的冬天,也很冷。
【學生】
孫承宗接受了袁崇煥的意見,他決定,在寧遠築城。
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