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3/4 頁)
,賣給了明朝。拿回來試演,當場就炸膛了一門(絕不能迷信外國貨),剩下的倒還能用,經袁崇煥請求,十門炮調到寧遠,剩下的留在京城裝樣子。
這十門大炮裡,有一門終將和努爾哈赤結下不解之緣。
為保證大炮好用,袁崇煥還專門找來了一個叫孫元化的人。按照慣例,買進口貨,都要配發中文說明書,何況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夠意思,雖說是二道販子,沒有說明書,但可以搞培訓,就專門找了幾個中國人,集中教學,而孫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導班的優秀學員。
袁崇煥的第三種武器,叫做堅壁清野。
為了保證不讓敵人搶走一粒糧,喝到一滴水,袁崇煥命令,燒燬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將所有居民轉入城內。此外,他還幹了一件此前所有努爾哈赤的對手都沒有幹過的事——清除內奸。
努爾哈赤是個比較喜歡耍陰招的人,對派奸細裡應外合很有興趣,此前的撫順、鐵嶺、遼陽、瀋陽、廣寧都是這麼拿下的。
努爾哈赤不瞭解袁崇煥,袁崇煥卻很瞭解努爾哈赤,他早摸透了這招,便組織了除奸隊,挨家挨戶查詢外來人口,遇到奸細立馬乾掉,並且派民兵在城內站崗,預防奸細破壞。
死守、大炮、堅壁清野,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努爾哈赤手下的六萬精兵,已經把寧遠團團圍住,突圍是沒有希望的,死守是沒有援兵的,即使擊潰敵人,他們還會再來,又能支撐多久呢?
所以最終將他帶上勝利之路的,是最後一種武器。
這件武器,從一道命令開始。
佈置外防務後,袁崇煥叫來下屬,讓他立即到山海關,找到高第,向他請求一件事。
這位部下清楚,這是去討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麼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無果,援兵是不會來的。”
袁崇煥鎮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討援兵的。”
“請你轉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發現任何自寧遠逃回計程車兵或將領,格殺勿論!”
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決心。
我沒有朝廷的支援,我沒有老師的指導,我沒有上級的援兵,我沒有勝利的把握,我沒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我不會後退,我會堅守在這裡,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即使同歸於盡,也絕不後退。
這就是我的決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戰爭即將開始之前,袁崇煥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驚愕聲中,向他們跪拜。
他坦白地告訴所有人,不會有援兵,不會有幫手,寧遠已經被徹底拋棄。
但是我不想放棄,我將堅守在這裡,直到最後一刻。
然後他咬破中指寫下血書,鄭重地立下了這個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們的反應,但我知道,在那場戰鬥中,在所有堅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氣、堅定和無畏,沒有懦弱。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爾哈赤帶著輕蔑的神情,發動了進攻的命令,聲勢浩大的精銳後金軍隨即湧向孤獨的寧遠城。
必須說明,後金軍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們也很清楚,騎著馬是衝不上城牆的,事實上,他們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戰術系統,大致有三撥人。
每逢攻擊時,後金軍的前鋒,都由一種特別的兵種擔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著楯車。所謂楯車,是一種木車,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幾層厚牛皮,潑上水,由於木板和牛皮都相當皮實,明軍的火器和弓箭無法射破,這是第一撥人。
第二撥是弓箭手,躲在楯車後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遠),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後一撥就是騎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離也就近了,衝出去砍人效果相當好。
無數明軍就是這樣被擊敗的,火器不管用,騎兵砍不過人家,只好就此覆滅。
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無數的楯兵推著木車,向著城下挺進,他們相信,城中的明軍和以往沒有區別,火器和弓箭將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著雲梯的後金軍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後面,等待靠近城牆的時刻,但他們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靂聲,以及從天而降的不明物體。
值得慶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俯瞰到了寧遠城的全貌——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