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2/4 頁)
公正地講,站在他的立場上,這一切都無可厚非。
孫承宗走了,明軍撤退了,眼前已是無人之地,很明顯,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進軍吧,進軍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無人可擋!
一切都很順利,後金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大大小小的據點,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啟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抵達了寧遠城郊,驚奇地發現,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駐守,於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寫出瞭如下的話:
“我帶二十萬人前來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們投降,我給你們官做。”
在這封信中,他沒有提及守將袁崇煥的姓名,要麼是他不知道這個人,要麼是他知道,卻覺得此人不值一提。
總之在他看來,袁崇煥還是方崇煥都不重要,這座城市很快就會投降,併成為努爾哈赤旅遊團路經的又一個觀光景點。
三天之後,他會永遠記住袁崇煥這個名字。
他原以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內的無名小卒袁崇煥就遞來了回信:
“這裡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復,就應當死守,怎麼能夠投降呢?”
然後是幽默感:
“你說有二十萬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萬而已,不過我也不嫌少!”
第十九章 決心
【勝利之路】
努爾哈赤決定,要把眼前這座不聽話的城市,以及那個敢調侃他的無名小卒徹底滅掉。
他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已確知,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後方,沒有任何援軍,也不會有援軍,而在城中抵擋的,只是一名不聽招呼的將領,和一萬多孤立無援的明軍。
六年前,在薩爾滸,他用四萬多人,擊潰了明朝最為精銳的十二萬軍隊,連在朝鮮打得日本人屁滾尿流的名將劉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現在,他率六萬精銳軍隊,一路所向披靡,來到了這座小城,面對著僅一萬多人的守軍,和一個叫袁崇煥的無名小卒。
勝負毫無懸念。
對於這一點,無論是努爾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貝勒,還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孫承宗,都持相同觀點。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毛澤東〗
袁崇煥是相信光明的,因為在他的手中,有四種制勝的武器。
第一種武器叫死守,簡單說來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麼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裡。
雖然這個戰略比較慫,但很有效,你有六萬人,我只有一萬人,憑什麼出去讓你打?有種你打進來,我就認輸。
他的第二種武器,叫紅夷大炮。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領,當年打日本的時候,就全靠這玩意,把上萬鬼子送上天,殺人還兼帶毀屍功能,實在是驅趕害蟲的不二利器。
但這招在努爾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為日軍的主力是步兵,而後金都是騎兵,速度極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質量,沒打幾炮馬刀就招呼過來了。
袁崇煥清楚這一點,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進口大炮。
紅夷大炮,也叫紅衣大炮,純進口產品,國外生產,國外組裝。
我並非瞧不起國貨,但就大炮而言,還是外國的好。其實明代的大炮也還湊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機),還有一定技術優勢,但像大將軍炮這種大型火炮,就出問題了。
這是一個無法攻克的技術問題——炸膛。
大家要知道,當時的火炮,想把炮彈打出去,就要裝火藥,炮彈越重,火藥越多,如果火藥裝少了,沒準炮彈剛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殺傷力也就是砸人腳,可要是裝多了,由於炮管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空間,就會內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學觀點講,這是一個把炸藥填入炮膛,卻只允許其衝擊力向一個方向(前方)前進的二律背反悖論。
這個問題到底怎麼解決,我不知道,袁崇煥應該也不知道,但外國人知道,他們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並幾經輾轉,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裡。
至於這炮到底是哪產的,史料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荷蘭,有的說是英國,羅爾斯羅伊斯還是飛利浦,都無所謂,好用就行。
據說這批火炮共有三十門,經葡萄牙倒爺的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