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4/4 頁)
半空中。
寧遠城頭的紅夷大炮,以可怕的巨響,噴射著燦爛的火焰,把無數的後金軍,他們破碎的楯車,以及無數張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後是地府。
關於紅夷大炮的效果,史書中的形容相當貼切且聳人聽聞:“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
當第一聲炮響的時候,袁崇煥不在城頭,他正在接見外國朋友——朝鮮翻譯韓瑗。
巨響嚇壞了朝鮮同志,他驚恐地看著袁崇煥,卻只見到一張笑臉,以及輕鬆的三個字:
“賊至矣!”
幾個月前,當袁崇煥決心抵抗之時,就已安排了防守體系,總兵滿桂守東城,參將祖大壽守南城,副將朱輔守西城,副總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煥坐鎮中樓,居高指揮。
四人之中,以滿桂和祖大壽的能力最強,他們守護的東城和南城,也最為堅固。
後金軍是很頑強的,在經歷了重大打擊後,他們毫不放棄,踩著前輩的屍體,繼續向城池挺進。
他們選擇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這個選擇不是太好,因為西邊的守將是朱輔,南邊的守將是祖大壽,所以守護西南面的,是朱輔和祖大壽。
更麻煩的是,後金軍剛踏著同志們的屍體衝到了城牆邊,就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雲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頭,拼命不讓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頭皮,衝上去就贏了。
可是這次不同,城下的後金軍驚奇地發現,除頂頭挨炮外,他們的左側、右側、甚至後方都有連綿不斷的炮火襲擊,可謂全方位、全立體,無處躲閃,痛不欲生。
這個痛不欲生的問題,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去了一趟興城(今寧遠),又查了幾張地圖,解了。
簡單地講,這是一個建築學問題。
要說清這個問題,應該畫幾個圖,可惜我畫得太差,不好拿出來丟人,只好用漢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讓爬,比較厚道。
更猛一點的設計,是“凹”字型,敵軍進攻此類城池時,如進入凹口,就會受到左中右三個方向的攻擊,相當難受。
這種設計常見於大城的內城,比如北京的午門,西安古城牆的甕城,就是這個造型。
或者是城內有點兵,沒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捱打的,也這麼修城,殺點敵人好過把癮。
但我查過資料兼實地觀查之後,才知道,創意是沒有止境的。
寧遠的城牆,大致是個“山”字。
也就是說,在城牆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樓,在這座城樓上派兵駐守,會有很多好處,比如敵人剛進入山字的兩個入口時,就打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