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也許是由於客氣或者是其他什麼原因,大家笑而不答。
艾豐就說:“你們說不出來,那我來說,我說說我這個老師跟你們學了什麼。我針對每個人的特點都說‘一點’。‘中國質量萬里行’,其實最早不是我提出來的,是劉智提出來的。是他找我說,艾老師咱們搞這麼一個活動怎麼樣?聽後我眼前一亮,覺得很好,就積極參與籌劃這件事情。‘名牌’最早是顏建軍提出來的,他說,‘萬里行’要深化,就要重視名牌保護,搞一個名牌保護組織好不好?我請他先
◎艾豐——出身平民的演說家。
向企業做個調查,結果企業都支援。召開‘全國名牌大會’,是李偉提出來的,後來我才同意……”
後來,艾豐在寫作《名牌論》一書的序言《我和名牌》的時候,又特別提到“質量萬里行”和名牌最早提出者的名字,用文字記載表示對這些“下級”創意的歷史尊重。
艾豐在對自己從“學生”中所學的東西一一點評之後,在大家的會心微笑中總結說:“我說這話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都做‘神偷’,善於從其他人身上汲取優點和長處。”
年過半百才踏入經濟學的殿堂,並且頗有成就,善於做“神偷”是一個重要原因。
1996年,艾豐從《人民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調任經濟日報社任總編輯,他的著書立說和奔走四方宣傳自己的經濟見解與主張,並沒有因為官位升遷而中斷,相反,他立志成為學以致用、影響大局的經濟學家的決心越來越堅定。到他離開新聞工作領導崗位時,他已經實現了由一個學者型記者向經濟學家的“軟著陸”。
有一家媒體的記者這樣評價艾豐:“長期兼有新聞和經濟兩個學科的優勢,鍛鍊了艾豐獨到的思維方式,既有新聞記者的敏感和客觀,又有經濟學家的洞察力,對同一個經濟現象,往往做出獨到的分析和判斷,然後用通俗的話說出來。自然,他的許多觀點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艾豐對此評論說:“現在到各地去,人家介紹我,一個頭銜是著名記者,一個頭銜是著名經濟學家。如果人家不介紹,還介紹我是著名記者,我就告訴他還是把我那個著名的經濟學家放在前面,因為那個離開版面能活。我覺得新聞界是一個學校,一方面要做好新聞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其他方面的特長。當你的年齡不適合在第一線的時候,可以做其他工作的話,就可以把你發揮作用的時間延長,把你所擁有知識的作用放大,既利於社會,也利於個人,這是一件好事。如果不介入經濟界,還可以進入文學界、廣告界……新聞界不排除專家,我們應該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許多人羨慕艾豐從總編輯崗位退下來之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其實,這第三次選擇是一個基礎。
特立獨行,“傻事”頻仍
“與人為善,吃虧是福。”
——艾豐家訓
畢業論文風波(1)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古希臘一位哲人流傳千古的名句。
但是現實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又何其難也!這句話之所以會成為名句,也說明了這一點。有多少莘莘學子是因為“愛吾師”而屈從和趨同了老師的主張,然而放棄真理而愛吾師的結果,要麼最終“淹死”在老師的盛名之下,要麼成為謬誤的幫兇和打手。
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做到了“愛吾師,更愛真理”,這個人就是艾豐。這還得從艾豐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做研究生畢業論文說起。
艾豐是“文革”後首屆研究生,怎樣組織答辯,學生如何答辯,都需要進一步探索,於是系裡就決定先搞一個典型試驗,然後推廣。因為艾豐在班裡是高才生,即被選中頭一個答辯。
艾豐的碩士論文《論宣傳性現象》洋洋灑灑竟寫了七萬言。四位老資格的答辯委員和艾豐的導師、著名作家黃鋼,看過論文之後,對其中的概念和闡述,只有一位略表贊同,包括導師在內的其他四位,都表示“不敢苟同”。
艾豐的論文開頭說:“在記者的面前常浮動著一團迷霧,使記者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以至於陷入陷阱或者陷入誤區,這團迷霧就是宣傳性現象”。
◎1981年7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新聞研究生畢業合影。二排右三為艾豐。
一位答辯委員是很權威的老記者,看了以後說:“我當了這麼多年的記者,怎麼沒看見這團迷霧?”
一些老同志對當時出現的一些新詞彙——例如像“反饋”這樣的詞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