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欣賞所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會讓我們發現一個全新的父母,還有自己。
欣賞是每個家庭成員最深切的渴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個上班族在職場打拼和建立家庭時,都揹著一件笨重的“包袱”。裡面滿載著自兒童時代就積累起來的各種困惑、焦慮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我們的職場關係通常就是童年時代人際關係的寫照:頂頭上司、權威人物好比是家長,而同事則好比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兄弟姐妹。如果我們的家庭未能完整,童年未能幸福,兒時的經歷就會像一道長長的陰影,投射到我們的職場和現在的家庭之上。
家庭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當我們牙牙學語時,所有的自我認知都來自於我們的家庭……父母,還有兄弟姐妹,如果他們認可我們、欣賞我們,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生根發芽,而後長成參天大樹。但如果沒有得到欣賞,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只是一棵搖擺不定的小草,躲在屋簷下陰暗的角落,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像初一的月牙,缺乏應有的完滿。
欣賞,成為我們內在世界裡最深切的渴望。
每個生命在降臨之初,都擁有足夠多的愛和信任,都擁有一顆充滿愛與信任的心。但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遭遇傷痛,卻沒有及時很好地處理,就會漸漸學會恐懼,學會冷漠,學會抗拒、防禦。
那時,儘管我們不諳世事,卻也在內心深處不斷掙扎,也採取了許多自以為是的應對方式,比如,討好曾經深深傷害我們的家人,但卻不可能堅持多久,因為我們自己要尋求心理平衡,每次討好時,我們的心情並不愉快,久而久之,一定會找機會爆發,結果又轉為了冷戰,或者互相謾罵指責。結果,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只能從外界、從生命歷程裡遇到的其他人身上拼命索取一種認可與肯定,來完成我們未被滋養的自我認知體系,或者,乾脆將我們成年後的所有坎坷和失敗,都乾乾淨淨地推到我們的家人身上。
其實,十全十美的家庭,如十全十美的人一樣,是寥寥無幾的。85%以上的家庭都是問題家庭……可能是單親,但更多的是雞毛蒜皮的小問題。我們長大的過程,就是和問題一起成長的過程,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每逢此時,推卸責任最容易,自省卻最難。我們渴望別人欣賞,我們的家人也同樣如此,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不能從欣賞別人開始?
當我們欣賞他人、給他人支援時,第一個受益者竟是我們自己,因為欣賞是一種流動的溫暖感,當我們使用它的時候,首先會使自己的身心明亮起來。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欣賞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生命的根基。有了它,我們才能跨越障礙,推進各項計劃。
第三章 欣賞,是幸福家庭的黏合劑(2)
換位思考,不再挑剔
我們和父母日積月累的矛盾,很多都是源於點滴小事。事情發生時,我們,還有父母,都容易一味盯著對方的錯誤,不斷批評、指責、抱怨對方做得不對、做得不好,結果只能將矛盾激化。
換位思考,改挑剔為欣賞,會讓我們發現全新的父母,還有自己。
“他根本不配做父親!”每當安子向我提起他的父親,他心底的憤怒就會毫無保留地寫在臉上。
安子是大學三年級學生,成績很好。安子的父親曾是機械廠工人,但十年前就因酗酒曠工被辭退了,在家賦閒,並經常打罵安子甚至安子的母親,這個家一直是靠母親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的。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安子邊上學邊做家教,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週日下午,我見到了安子,讓他用五個形容詞描述父親,安子未加考慮便脫口而出:“暴力!野蠻!粗魯!無知!沒有責任心!”
“你常說你父親經常打人,你捱打最多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我問安子。
“差不多五歲的時候吧,十五歲以後基本上就沒有再打過……我長大了,他打不過我了!”安子的言語中還時時帶著情緒。
“父親現在還打你嗎?”我又問。
安子沉吟了一會兒,說:“不打了,我十五歲以後他就很少打過我了。”
“十歲的時候你有多高?父親又有多高?”我問。
安子想了想,說:“我有一米六吧,我爸有一米八,比我高。”
“一個一米八的成年男子,如果真想打一個一米六高的少年,你認為他會打不過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