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第五十八條公司如果被依法宣告破產,依照有關企業破產的法律實施破產清算。
第十一章附則
第五十九條本章程經股東簽名、蓋章,在公司註冊後生效。
第六十條本章程修改時,應提交章程修正案或章程修訂本,經股東簽名,在公司註冊後生效。
股東簽名:
年月日
“自私”真好(1)
幾千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都把“自私”和“無私”對立起來,認為“無私”高尚而“自私”可恥。認為無私奉獻最容易讓社會和諧,而自私卻使世界紛爭不斷,甚至有人說“自私”是萬惡之源。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私”卻變成了美好的東西,變成了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試想,這個世界上如果大家都“無私”,比方說這個房子你也不要我也不要,這個汽車你也不要我也不要,這個手機你也不要我也不要,那世界上將永遠沒有多少財富。正是因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社會財富才得以快速增長。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指出:一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他在真正出於本意追求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更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因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正是由於人人都有利己的動機,從而造成了“利他的善果”。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帶來了更大的社會利益。即:“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自私的,在遇到利害關係時才可以透過談判來解決。通常情況下,自私的雙方總能找到一個平等互利的均衡點。而如果雙方都“無私”,那就麻煩了。因為雙方的“無私”就象兩根平行的直線,它們是永遠沒有交點的。
相傳,地球上有一個君子國。那個國家的人都是君子,所以當然都是無私的,他們從來以“利他”為榮,以“利己”為恥。有一天,兩個君子在路上撿到一塊黃金,一個人一定要給另外一個人,而另外一個人堅決要給他。因為兩個人都是君子,所以誰也不肯要。結果這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半天也沒有解決這個難題。這時,正巧有一個“叫花子”路過,他說:“你們兩個都不要就給我吧!”
在這個“叫花子”的幫助下,他倆的爭執才得以解決。試想,如果沒有這個“叫花子”的出現,他們利他的爭執不知道要延續到何時。
然而,這個“叫花子”卻不是君子,他是從小人國來的。久而久之,小人國的人們發現君子國是最適合於他們生活的地方,他們就不斷地湧向了君子國。再後來,君子國的人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那些君子們也就慢慢地都變成了小人。從此,地球上最後一個君子國就滅亡了,最後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變成了“小人國”。
大家都認為很美好的“君子國”卻滅亡了,而世界上所有鼓吹“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卻變得越來越富強起來。最後他們國家的富人又開始在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制度前提下,一方面繼續創造和積累財富,一方面向全世界的貧窮國家和窮人捐款捐物,略顯一點“君子”的風度。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大層次,即: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人總是在滿足低層次需要的同時,不斷追求高層次的滿足,人類在不斷追求高層次滿足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文明。
“自私”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已,就象嬰兒一出生就要吃奶一樣簡單。所以我認為“自私”是一箇中性詞。有人問:“巴菲特將他300多億美元的財富都捐給了基金會,難道說他也是自私的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他只不過是犧牲了自己物質方面的一些滿足,但是得到了精神上更大的滿足。所以他的捐款過程是很快樂的,否則他就不捐了。但這樣的“自私”不是很好嘛!正是這樣的自私才推動了社會的文明。
“人是不是自私的?”這一問題自古便被人們所討論,並在哲學上產生了“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兩個派別。自古以來,“自私”在中國文化上是不合道德的,是遭人鄙視的,是明顯含有貶義的。所以要說“自私真好”也真的很不容易!
“自私”一詞的字面理解是“只為了自己”,即“行事只為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而這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不被道德所包容的,而且還是道德所極力批駁的。中國的儒家思想要求“忠君報國”、“舍小我而求大我”;印度教要人們竭力消除自己的各種慾望,進行修行;基督教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