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房價太高。房價始終壓不下來怎麼辦呢?政府看到的方向是蓋小戶型——單價下不來,戶型小了,總價不就下來了嘛!
第二,我們的國策是:18億畝紅線不能動,農民土地不能動,但每年還有1%人口進入城市,大約就是1400萬,這還只是機械增長率,再加上城市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長率,就會導致土地越來越貴,所以就只能向上發展、向小戶型發展。有組頗有意思的資料,或許能說明這種趨勢:10年前,萬科一年訂購電梯200部,而現在是2000部。
第三,在香港,10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大宅;而內地的情況是,不到300平方米不叫大宅。內地各大城市100平方米以下戶型的百分比,最高的是廣州,佔50%左右,上海30%左右,北京20%左右。可以看到,市場化越高,小戶型越多。在市場化過程中,小戶型是合理的,是一個趨勢。
企業應該分析政策背後的合理性,而不是跟它博弈。基於這樣的理性,萬科堅決執行了“90/70”政策。首先,連續投標拿“90/70”的地塊,這樣的專案已大量投放市場。不僅如此,原來的地塊(非“90/70”的地塊)也在按此執行。據統計,2007年我們的算術平均戶型(開工面積除以總套數)是93平方米,2008年的算術平均戶型將達到87平方米。
這就是我所說的“對政策的應變技術化”,它有兩層含義:首先要看大勢,順勢而為;其次,要具備這種能力——房子蓋得越小,對技術的要求越高。
(王石在2008年“目標與行動”大會上的發言節選)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心驚肉跳九三年(1)
坐在我一旁的團友聽完導遊Z女士這麼長時間的宗教“課程”,看來覺得太沉重了,試圖換個刺激點的話題:“王總,你對‘拐點’的判斷,是不是出於直覺?”
“哦?”老王反問:“為什麼是出於直覺呢?”
“從市場情況和資料來判斷,並不能得出拐點到來的結論啊!”團友回答。
老王再問:“那麼你當時看到的市場情況是怎樣的呢?”
團友:“手頭上沒有具體資料,說說我的感覺吧!我記得你元月份的時候說自己心驚肉跳, 我聽到時第一反應是:市場確實沒有幾個月前那麼好,但絕不至於令人心驚肉跳。現在回想起來,‘心驚肉跳’是很直覺的,你應該是出於直覺,而且直覺很準。”
老王:“啊,年初那一句‘心驚肉跳’,並不是單純根據當時市場情況得來的感覺。但如果是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宏觀調控活下來的企業,再看到眼前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都會感到心驚肉跳的!”
1988~1993年間,萬科實施多元化和跨地域經營戰略,開始第一次急速擴張,並進入房地產領域。
1987年,深圳市政府已經開始實行土地拍賣政策。這時的深圳,到處在大興土木。1988年11月,萬科以2000萬元的“天價”中標H201…3住宅用地,買了一張房地產市場的入場券。
另一方面,萬科早早進入資本市場,搶佔先機。1988年,公司發行A股,公開募集社會股金
心驚肉跳九三年2800萬元,主要投向工業生產、進出口貿易和房地產開發。1991年初,公司確定“綜合商社”發展模式,並於當年6月增資擴股,總股本增加至7796萬股,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產開發、工業生產、進出口貿易及連鎖商貿、影視文化等領域。
1992年是萬科實施跨地域經營、“遍地開花”的一年。在貿易方面,成立貿易經營本部,萬佳在武漢和烏魯木齊開辦商場,並增設大連公司、珠海公司、武漢公司、新疆公司和北海公司;在地產方面,香港銀都置業、青島銀都花園、天津萬興和萬華、上海萬科房地產、北海萬達房地產等分公司相繼成立;進行股權投資的國內公司達到13家;成立萬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展電影、廣告、卡拉OK影碟等製作和發行業務……
此時萬科在內地的投資專案,大多采用“投資法”,意圖以小搏大,迅速擴大經營規模。
1992年,*南方談話發表之後,國務院於11月4日釋出《關於發展房地產業若干問題的通知》,明確指出;“房地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鎮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進,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檔案精神的刺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