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的愛情,自耶穌復活後最新奇的故事。張愛玲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清楚說明她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憧憬。當時張愛玲的同學在最喜歡這一欄內填寫的,不外是自相、旅行、唱歌、聽Smphon、打網球、談天、貓、綠色之類,相比之下,張愛玲的回答就顯得早熟和最富感情Se彩。這或許與張愛玲父母離異。使她過早地品嚐到人生的悲涼有關。
當然,最有價值的還是那三篇佚文。雛鳳新聲,確實不同凡響。在張愛玲的早期創作中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論卡通畫之前途》是張愛玲的第一篇影評。當時美國華德狄斯耐創造的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等動畫。正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成|人和兒童,張愛玲顯然也是狄斯耐動畫的影迷。該文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狄斯耐動畫的成就,一方面也指出好萊塢動畫中的一些不良傾向。她對動畫的發展寄予熱切期望,大膽斷言動畫與普通電影一樣,是二十世紀女神新賜予文藝的另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妹妹。而今世界各國各類動畫片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證明張愛玲之預見不虛。該文議論有條不紊,文筆清新灑脫,頗有韻味,實不似出自一個高三學生之手。
至於張愛玲的英文作品。以往張迷只能讀到她四十年代發表的英文影評和五十年代以來創作的英文小說及翻譯。現在,《牧羊者素描》和《心願》這兩篇英文少作重見天日,使我們有機會看到張愛玲是如何在英文寫作上起步的。可惜筆者譯筆笨拙,難以傳達原作的神韻。這兩篇文章,都是以聖瑪利亞女校生活為題材的,是張愛玲獻給母校的告別禮物。它們最動人的地方,就是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母校的深情。至於語言的柔婉靈透,諧趣迭出,倒是次要的了。
在張愛玲筆下,聖瑪利亞女校的生活多麼富於詩意和值得留戀,女教師們的個性又是多麼鮮明和充滿人情味。我們在字裡行間還可以看到張愛玲榮耀母校的心願是多麼虔誠和執著。當年的聖瑪利亞女校而今已面目全非,但只要讀過張愛玲這兩篇情真意切的紀念文,誰能不對這所女中刮目相看?
張愛玲多年來一直深居簡出,謝絕任何採訪,也不發表關於自己生平的回憶文字。因此海內外張愛玲研究專家一再感嘆張愛玲傳記資料匱乏。這兩篇新發現的佚文。多少也可以填補張愛玲早期求學生涯的一段空A。即使撇開文學價值不談,其史料價值也是不宜忽視的。
(原栽香港《明報月刊》1990#78號)
論卡通畫之前途張愛玲
卡通畫這名詞,在中國只有十年以下的歷史。但是,大概沒有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不知道華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卡通(aoon)的原有的意義包括一切單幅諷刺漫畫、時事漫畫,人生漫畫,連續漫畫等,可是我在這裡要談的卡通是專指映在銀幕上的那種活動映畫。
卡通畫的事業現在可以算很光明燦爛了。畫片除了配音之外,又加上絢爛的色彩。米老鼠的畫像成為聖誕時商店裡最好的點綴,有許多觀眾上電影院去專為看米老鼠。可是,讓我們試問大多數的觀眾們,卡通畫在他們心目中究竟佔著一個什麼地位?聽聽他們的回答吧! 卡通是電影院中在映完新聞片之後,放映正片之前,佔去~段時間的娛樂,特為孩子們準備的。它負著取悅孩子們的使命,所以它必須要滑稽突梯,想入非非,我們不要它長,因為畫出來的人物多看了要頭暈。我們很贊成狄斯耐先生把許多名聞世界的古老的童話搬上銀幕,因為孩子比較喜歡看活動的映畫,不愛看書本中的呆板的插畫。那些好萊塢的卡通畫家竭力想迎合觀眾的心理,提高他們的作品號召力,於是他們排了隊出發去搜尋有趣的童話,神話,滑稽的傳說,如《玻璃鞋》、《小紅風帽》之類,都是最可珍貴的材料。不過,近來這材料漸感缺乏,卡通畫家們正感到無路可走的彷徨的苦悶。我們可以看見,在最近上映的幾張卡通中,製作者們不得不藉助美妙的音樂的伴奏來強調畫面的動作,補救畫面的空虛,結果輕重倒置。圖畫倒成了附庸在音樂之下的次要品了。即使古老的仙人故事的題材不缺乏,即使觀眾對於陳舊的米老鼠不感到厭倦,難道我們把這驚人的二十世紀美術新發明卡通畫用來代替兒童故事的插畫,就以為滿足了嗎?
決不。卡通畫是有它的新前途的。有一片廣漠的豐肥的新園地在等候著卡通畫家的開墾。未來的卡通畫決不僅僅是取悅兒童的無意識的娛樂。未來的卡通畫能夠反映真實的人生,發揚天才的思想,介紹偉大的探險新聞,灌輸有趣味的學識。譬如說歷史,它就能供給卡通數不盡的偉大美麗的故事。這些詩一樣的故事,成年地堆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