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這是一個探險的故事,敘述三個勇敢的英國人到未開發的非洲去,歷盡奇險。尋到一個白種人足跡未到過的王國,和女王發生戀愛,引起國中絕大的戰爭和屠殺,結果三人中之一和女王終諧眷屬,其餘二人幸能重回文明的世界。這一類的故事,雖乏文學上的價值,卻是很好的娛樂品。譯筆華麗精練,自是林譯的特色。前半部充滿陰慘恐怖的空氣,引人人勝;後半部奇幻美麗,很能啟發讀者的幻想力。(原載1936年10月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
是沒有成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就進步多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表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衝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出它的養成。(原載1936午10,8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
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
一九八七年和八八年初,筆者先後發現了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早期小說兩篇(《霸王別姬》、《牛》)、書評四篇、四十年代後期發表的散文《(太太萬歲)題記》以及她一九五二年離開大陸前創作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艾》,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注意。但筆者深知打撈張愛玲佚文的工作還未完成。經過長時間的多方搜尋。現在可以向海內外廣大張迷報告一個訊息:張愛玲高中畢業時所作的三篇散文出土了!
張愛玲中學時期的國文教師汪宏聲在他那篇有名的《記張愛玲》中說,他在家裡的亂紙堆中發現了愛玲的一篇《論卡通哂之前途》的原稿。記得愛玲在《天地》上發表一篇自傳式的文章上有一段述及她過去對華德狄斯耐的憧憬和希望,可與此文相印證。汪宏聲還在文內摘引了《論卡通畫之前途》中的一段給讀者欣賞。然而歷經半個世紀,汪宏聲早已不知下落,這篇佚文的原稿恐也不再存留人間了。幸而該文當初曾公開發表,筆者終於在張愛玲母校聖瑪利亞女校的《鳳藻》(he Phoenix)一九三七年年刊(總第十七期)上找到了它,還在同一本刊物上找到張愛玲的兩篇英文小品《牧羊者素描》(Skehes oSomeShepheds)和《心願》(M Gea Expeaions),真是意外的收穫。
《鳳藻》是聖瑪利亞女校的校刊,每年出版一冊,一般由畢業班學生負責編輯,十六開本道林紙精印,裝幀堪稱美觀大方。內容分中英文兩大部分,大致是學校概覽、教職員介紹、社團活動、學生習作和畢業生留言等等。已故的張愛玲研究專家唐文標曾在柯靈夫人陳國容幫助下,找到發表於《鳳藻》一九三三年年刊和一九三六年年刊上的張愛玲早期散文《遲暮》和《秋雨》,但《鳳藻》一九三七年年刊大概印數甚少,加上八一三戰爭不久便爆發。書隨煙滅,筆者現在找到的恐怕是海內孤本了。
張愛玲一九三七年夏天畢業於聖瑪利亞女校高中部,因此,《鳳藻》一九三七年年刊的編務正是由張愛玲這一屆畢業班主持的。中文部總編輯為張愛玲好友張如瑾,顧問就是汪宏聲;英文總編輯為韋澄芬。張愛玲本人則擔任美術部助理員她的繪畫才能在高中時就為聖瑪利亞女校師生所賞識了。
該期《鳳藻》刊登了三十五位一九三七年畢業生的玉照,張愛玲自然也包括在內。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張愛玲照片。該期的中文部還有一個學生活動記錄。關於高三專欄,其中刊出一項題為一碗什錦豆瓣湯的專題調查結果。所謂豆瓣。是對三十五位畢業生的愛稱。這項調查提出六個測驗豆瓣性格的問題。分別由每位豆瓣用一句話作答。張愛玲的答案頗為有趣(見表):
豆瓣性格豆辨\
最喜歡吃
最喜歡
()好看的txt電子書
最恨
常常掛在嘴上
拿手好戲
張愛玲
叉燒炒飯
EdwadⅧ
死
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哦又忘啦! 繪畫
張愛玲當時才十七歲,怕死是很自然的事。她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最喜歡英王愛德華八世,兩個答案都表現出強烈的個性。
英王愛德華八世即後來的溫莎公爵。他與離過婚的美國平民女子辛普森夫人(即貝西沃利斯)戀愛,不僅使英國朝野大為震驚,其韻事還傳遍世界。他取愛情而棄王位,一九三七年六月三日與貝西沃利斯在巴黎結成伉儷,這事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