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部分(第3/4 頁)
過得很艱苦。大秦統一了四海,卻沒有讓大秦人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我們的罪責。”
寶鼎說到這裡嘆了口氣,“把他們調回京畿鎮戍,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再加上輕賦薄徭之策的實施,相信大秦人很快就能過上好日子。日子過好了,對皇帝感恩戴德,對大秦忠貞不二,大秦本土必然固若金湯,將來即便中土的內憂外患一起爆發,我們也能堅守本土,我們還有力挽狂瀾的本錢。”
隗狀眉頭緊鎖,沉默不語。
甘羅心事重重,神色憂鬱。
趙高搖搖頭,語氣沉重地問道,“形勢如此不堪嗎?”
寶鼎鄭重點頭,“一定要與民休養,一定要輕賦薄徭,一定要儘快恢復國力,否則未來不堪設想。”寶鼎手指鋪在案几上的地圖,在關中、河東、巴蜀、荊宛等地劃了一個大圈,“這是大秦的本土,這些年為了統一戰爭,大秦本土耗盡了國力,大秦本土之民更是困窘不堪。”
寶鼎抬頭望向隗狀,“大秦本土之民是大秦賴以存在的根基,我們不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讓大秦本土之民過上好日子,享受到統一帶來的直接利益,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實力應對未來的危機和困難。”
隗狀明白了,知道寶鼎為什麼回到京城後馬上公開趕赴丞相府與自己共商國事,原因無他,就是要力保大秦本土,力保巴蜀和荊宛這兩大糧倉,這樣即便中土的統一局面崩潰了,大秦也還有能力自保,還有機會力挽狂瀾。
巴蜀和荊宛是楚系的勢力範圍,不論寶鼎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首先必須保住大秦本土,而要保住大秦本土就要保住關中、巴蜀和荊宛,所以寶鼎必須擱置所有的矛盾,與以隗氏為首的楚系密切合作,而兩者合作的基礎就是太子扶蘇。太子扶蘇代表著大秦的未來,代表著兩大政治勢力的未來利益,正是因為未來利益的一致,兩者才會冰釋前嫌,通力合作。
歷史上帝國的覆滅與大秦本土的崩潰有直接關係。在帝國生死存亡之刻,大秦人不再為帝國浴血奮戰,任由劉邦帶著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殺進了武關,突破了嶢關,兵臨咸陽城下。咸陽沒有抵抗,投降了。接著關中諸城沒有任何抵抗,投降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有山川天險的巴蜀、漢中和隴西也沒有抵抗,也投降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秦的國策的確摧毀了民心,說明因為中央財政的崩潰而不得不實施的橫徵暴斂之策的確傷害了大秦本土之民,最終導致大秦人背棄了他們的王,他們的國。
寶鼎當然不允許歷史重演,但帝國統一後所面臨的局面異常險惡,即便寶鼎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法保證帝國順利渡過崩潰危機,所以寶鼎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聯合大秦本土貴族先把軍隊控制住,先把大秦本土穩固下來,先自保,然後再設法力挽狂瀾逆轉乾坤。
甘羅和趙高也理解了寶鼎的意圖。
無論是十萬北軍回京師,還是實施輕賦薄徭之策,其目的都是為了加固大秦本土,唯有固本才能持續戰鬥。
“阻力很大。”隗狀說道,“即便我們齊心協力,迫使皇帝實施輕賦薄徭之策,但這一政策最多也就在本土得到貫徹執行,而在關東各地卻難以實現。”
關東各地的地方勢力必然要趁此機會聚斂財富以發展和壯大地方實力,也就是說,關東各地的財賦雖然到不了中央,但也很難歸於庶民,地方郡縣和以帝國功臣們為首的新的地方富豪會想盡一切辦法壓榨和盤剝關東庶民,“官”與“民”之間的矛盾、秦人和關東人之間的矛盾不會因為這一政策的實施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集權和分封的矛盾困擾著始皇帝和中央,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兩大貴族集團在國策上殊死爭鬥,這導致帝國的危機日趨深重。始皇帝和“集權”貴族集團要以“集權”來維持帝國的和平和統一,他們試圖遏制和打擊“分封”貴族集團,控制整個中土。“分封”貴族集團則針鋒相對,奮力反擊。
誰也無法緩解“集權”和“分封”的矛盾,誰都知道這對矛盾發展下去必然把帝國推向崩潰的深淵,但雙方誰都不願退讓,誰也不敢退讓,於是迫使寶鼎不得不力求國祚的“自保”了。
“無論阻力多大,我們都要實施‘與民休養、輕賦薄徭’之策。”
寶鼎斬釘截鐵,義無反顧。
寶鼎趕赴駟車庶長公子騰的家宴,中尉卿公子成、將作少府公子莊和新近出任主爵中尉的公子懿,出任御史丞的公子曄、宗正丞的公子嬰等在京宗室重臣齊聚一堂。
宗室們對寶鼎的決策同樣不能理解。
寶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