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術家表演的主要舞臺。他們在這兩家文化宮(包括教堂)上演了許多世界著名的樂章和歌劇。西洋樂器在一座中國城市的歷史上擁有如此盛況,這在其他城市中是極少見到的。因此,法國的一家報紙稱哈爾濱是一座“音樂之城”。所以,當這座城市的人們自豪地說哈爾濱是音樂之城的時候,其“根據”應當回溯到上個世紀之初,而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發端於多姿多彩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但是,在這裡我必須遺憾地告訴大家,真正的康季蓮娜樂器店,卻是一幢似乎與之身份不大相符的、極為普通的俄式平房——俄文的牌匾、俄文的廣告、俄式的櫥窗。遺憾的是,由於這幢平凡的建築被眾多的廣告牌所遮擋,使得我無法就其建築風格做出闡述,另外,這幢蜚聲中外的、曾經撫慰流亡者孤寂心靈的樂器店,隨著城市的改造,已經永遠地消失了……而那幢被誤認為是“康季蓮娜樂器店”的灰色小二樓,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曾是一家有外僑樂師參與的樂器商店,再“配上”它富有音樂旋律的建築外貌,或為舊情所繫,便被市民們移植過來當做是真正的康季蓮娜樂器店了。
的確,這是一個充滿著誤會的世界。有時候,這樣的誤會一瞬息就解開了,有時候,卻需要經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蹉跎歲月。
這幢充滿著歷史誤會的折中主義建築風格的灰色小樓,陰差陽錯地接過了康季蓮娜樂器店的藝術薪火,支撐與發展了一座城市音樂繁榮的局面,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一座城市的文化發展,一方面要感謝這座城市裡土生土長的主人,同時也要感謝那些由於種種原因僑居在這座城市裡的外國人,當然,更多的是那些猶太人,是主人和客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這座城市的文化姿態變得絢麗多姿,魅力無窮。要知道,百年以來,從哈爾濱這座城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歌唱家、演奏家,都曾直接或者間接地與康季蓮娜樂器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這個意義上說,康季蓮娜樂器店也是這座城市藝術家的搖籃。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合作還將繼續下去,這座城市的大門不僅向全國的藝術敞開,也向世界的藝術敞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資格與這座城市有一個約會,在今天或者不久的將來,我們在這裡相會,共同暢敘人類藝術發展的話題。這不僅是在共同體現生命的價值,也是人類理想的魅力所在。
每當我經過“康季蓮娜樂器店”的時候,總要不厭其煩地告訴我的小女兒,這裡曾經是一家猶太人開的樂器店,並當著她的面用數碼相機拍攝下這幢折中主義建築的小樓和雕花鐵大門。要知道,文化傳承的方式常常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
父女駐足於斯,我們彷彿聽到昔年康季蓮娜樂器店的旋律,仍在死靈魂與活靈魂共舞的精神世界裡迴響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夾縫中的小西餐館
在哈爾濱,夾縫中的小西餐館是一家低檔的西餐館,它在中央大街的西側。這條方石鋪就、洋樓林立、並被稱之為“遠東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東西兩側各有十六七條橫街。東側的橫街,一律叫外國幾道街——外國頭道街、外國九道街等等。西側的橫街,一律叫中國幾道街——中國三道街、中國八道街等等。這樣的劃分,並非是那種舊上海式的租界,而是視居住在那些街上的當地人與外國僑民的人數多寡而定的(當然也並不那麼十分純粹,中間也都摻和著不少外國人或中國人)。總之,一中一西的景觀,反倒使這兒成了一個別致的街區。
所謂夾縫中的西餐館,是在中央大街西側的兩幢二層的洋樓的樓中間(不算洋樓上頭的小閣樓,洋人的閣樓也住人,從小窗戶中挑出晾著衣服的竹竿。如果算小閣樓就是三層),像路邊的街樹一樣,普通得並不招眼。
中央大街是一條有百年曆史的商業老街,這條街寸土寸金,因此,樓與樓之間捱得極近(那種早年的歷史激情,後人仍能體會到)。這家小西餐館就是利用那兩幢小樓中間的夾隙,建起這麼一個小門臉兒式的“平房”,開了一家小西餐館。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央大街上曾出現過好幾家西餐館,有名的像倫敦西餐廳、米娘久爾西餐館、華梅西餐廳等等,但那都是中高檔的西餐館。然而,僑居在哈爾濱的猶太人,他們的生活並不都在中高檔的水準上,也有很多的窮人。於是,這個夾縫中的小西餐館便火了起來。
夾縫中的西餐館的營業面積很小,只有兩三張餐桌,照例有個小吧檯——外國人喜歡這種佈局:牆上有小框的風景畫,或者是伏爾加河和船,或者是聖母像,或者是怒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