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項先生扮演唐明皇,充和扮演楊貴妃。
沒想到過了二十多年,在四處奔波之後(項馨吾先生於1947年移居美國,一直忙於從商),兩人又有機會在美國東岸同臺演戲。1963年,他們一起在紐約的Flashing Institute上臺公演《長生殿》的《驚變》。演出本《驚變》又名《小宴驚變》,原取自《長生殿》的第二四出。前半場自《粉蝶兒》至《撲燈蛾》的部分稱為《小宴》,後半場稱為《驚變》。該出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正在御花園中照常遊樂,卻突然晴天霹靂,傳來安祿山叛變的訊息,於是唐明皇大驚失色,急忙出奔的窘狀。
那次演出完畢,項馨吾先生感慨萬千,於是就在充和的《曲人鴻爪》書畫冊裡抄下《驚變》裡的《粉蝶兒》一曲:
天淡雲閒,
列長空數行新雁,
御園中秋色爛斑,
柳添黃,
減綠,
紅蓮脫瓣,
一抹雕欄,
噴清香桂花初綻。
同時在題款中,項馨吾先生也寫下一段回憶的文字:
回憶童年時,先父遊滬南半淞園,餘隨侍焉。園內溪橋小邱,築亭翼然。髯翁三四倨坐亭內,依笛而歌,聲韻幽揚,餘聞而神往。先父戲令試嗓,某翁授以“天淡雲閒”四字,瞬能和笛,引吭高歌,眾嘆可造。從茲沉湎曲事,幾近五十年,未敢間斷。今春約充和同上氍氈,合奏《小宴》,允稱海外韻事。但餘迷增形衰,唱來叫天天不應,則當年情景等成黃花矣。因錄《粉蝶兒》以奉充和知音。項馨吾,時年六十有六。
以上題款表達了一位移居海外的藝術家,對昔日美好時光消逝的悵念。項先生稱充和為“知音”,更加點出了友誼在人生道路上之可貴。
1978年夏,項馨吾先生終於有機會回國探親,先後與各地曲友相聚(包括周銓庵、俞平伯、胡忌諸位),並演唱大官生,也為友人吹笛伴奏。那年11月間,他和大陸曲友們一同到南京江蘇省崑劇院看戲,被演出的《寄子》一出感動得痛哭流涕。當時充和的二姐張允和(北京崑曲研習社主任委員)正好在場,於是有感而發,就寫了一首詩贈給項老:
聞歌寄子淚巾侵,
卅載拋兒別夢沉。
萬里雲天無阻隔,
明年花發覓知音。
1983年5月,項先生以喉癌病逝於紐約,享年八十五歲。
此後充和仍與項家子女保持密切聯絡。例如,項先生的女兒項斯風女士(她從前曾與充和登過一次臺,串演《牡丹亭》裡的春香),最近(2009年9月30日)就帶了家人一起來拜望年高九十七歲的充和。
下編 曲人在臺灣
十 蔣復璁
蔣復璁先生(1898—1990)是曲學大師吳梅先生的弟子,很早就精通崑曲,會演唱生、旦、淨、醜各種角色,他畢生推動曲事,是崑曲界的一名大功臣。同時他也是充和多年的曲友,1940年代兩人在重慶時就因唱曲而相識了。
但一般人大多不知蔣先生在曲學方面的貢獻。這可能因為他一向以圖書館學專家著稱,尤以保護古籍出名。抗戰期間(1940年)中央圖書館在重慶正式成立,他即受命為首任館長。次年他曾冒生命之險,暗自潛往淪陷地區上海,搶救出大量的珍貴古籍。後來到了臺灣,他又被聘為“中央圖書館館長”。1965年以後,他開始任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
就在1965年蔣復璁先生剛上任“故宮博物院”後不久,充和正好與夫婿漢思一起到臺灣休假(那年傅漢思教授獲美國的Guggenheim獎金,到中國臺灣和日本做學術研究)。就在那一年,蔣復璁先生經常為充和安排表演崑曲的機會,並把充和的崑曲藝術介紹給臺灣的藝術愛好者。同時,他也把“蓬瀛曲集”的諸多曲友介紹給充和,無形中在臺灣興起了一股重振崑曲的風潮(當時充和的大姐元和女士和她的丈夫——即著名崑曲家顧傳玠——恰好也在臺灣。據說元和經常粉墨登場,屢獲好評)。
1965年9月6日那天,蔣復璁先生首次安排充和在“故宮博物院”表演崑曲。那天充和演唱《刺虎》,許多臺灣崑曲界的人都前來捧場,可謂盛況空前。當晚表演完畢後,蔣先生十分興奮,立刻就在充和的《曲人鴻爪》書畫冊上題詩一首:
莫言絕奏廣陵散,
法曲繞樑一破顏。
吾道西行功不淺,
中興同唱凱歌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