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會影響我們明確而獨立地界定自己公司的定位。
每個專業人才都是顧問型人才
孫虹鋼:
有些顧問只是列名的顧問,比如,雜誌這麼做為的是拉大旗作虎皮,吸引讀者和廣告商,但讀者並不會因為顧問班子而看你的雜誌。還有些機關是用名義的顧問來發展新的顧問,讓他們掏錢。有的顧問牌子賣10萬,甚至20萬。有些人想和真正的名人列名在一起,而雜誌不會放棄這種白拿的錢。
袁嶽:
顧問分為名譽顧問和專業顧問。名譽顧問有三種。第一種是安排型顧問,比如,曾經是老領導、過去做出貢獻的人,安排他做顧問是給點兒面子,是一種待遇。第二種是經驗型顧問,比如,他在某個方面是專家,不見得經常用他,但偶而可以聽點兒意見。長期用,用不起,也用不著。主攻設計的專家在房地產公司中就是這種經驗型顧問。第三種是引介型專家,他們是用來介紹人的,比如他的門生特別多,認識的人特別多。
專業顧問,分為領導所用的和為員工所用的。我們說的諮詢顧問、財務顧問和法律顧問都為普通人所用。有些公司也為員工配有顧問,比如心理顧問。
有些名譽顧問是不切實際的。通常顧問等於名人,名人通常是非專業的。名人通常貢獻人脈和社會聯絡,名人重複使用率非常高。只有請他的單位領導可能記得清他的某些話,名人整天到處說話,自己都記不清,因為名人顧問的機構太多了。
首先,現代企業要使用專業顧問。在行業和業務中存在專業分工,公司內部的人過於強調人際關係,而顧問的立場相對獨立和客觀。其次,顧問有專業性。這與純粹基於習慣、經驗、妥協和判斷得到的結論不一樣。專業顧問的特點是一定要說服你,他的影響力是依靠說服力形成的權威。第三,顧問有互補性。實際做事的人每天要行動,無暇思考太多。決策者只能看到他眼前的行動範圍。從系統上看,公司內部的意見不大可能匹敵外部專業顧問的意見。
在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里,如果一個人的成就想要有獨到的專業發展,他就需要能夠提供專業意見。一個人有獨特的經驗、技能和知識,這就是專業精英,對其他人來說就是專業顧問。人才的特點是自我的專業成就感,每個專業人才都是顧問型人才。我們需要很多的專業顧問,你開車,汽車修理店就是你的顧問。你美容,就有形象顧問。你吃飯,就有健康顧問。每個人既是顧問,也是決策者。
孫虹鋼:
糟糕的是名人好像在任何方面都想成為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月薪在兩萬以內的時候,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老闆的認同。要想超過兩萬,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社會認同和影響力。
袁嶽:
名人被誤認為是太多方面的專家,特別典型的例子是經濟學家被誤認為是管理專家。經濟學院的院長當管理學院院長就有很多是不合適的。特別有名的人,人們對他在社會心理上存在認同誤差。人們認為有名的,就是美的。美的,就是好的。比如,賣車時放個美女在旁邊,就認為車是好的,這是在利用人們的心理偏差。但其實“好”和“善”的意思是人們能夠對願望進行節制。從小被人誇的、長得美的,通常特別不節制。這些人很難成為好的、善的。人們講的真正專家,是指非常專業,比如點菜師,專門幫助客人在一定額度內點菜,這是一種專業化,專業就是細分化。現代生活水平怎麼提高呢?回答是:依靠專業協作。
公司能否有發展取決於老闆,能否健康發展取決於中層(1)
孫虹鋼:
我們雜誌發過一篇文章《糟糕的中層》。大部分人都覺得中層糟糕,從老闆看,如果事情沒執行好,是中層不行。執行好了,是老闆英明;從員工看,進入公司是看老闆和企業的品牌,離開公司是看直接主管的老闆,也就是中層有問題;從中層自己看,覺得別的中層不怎麼樣,兩個部門經理之間互相看不上。中層把兩邊的壓力都擔著,老闆可以指責中層,員工可以向中層發洩。對於員工的發洩,中層不能告訴老闆。對於老闆的壓力,中層也不能全洩給員工。中層的角色就應該是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吃苦耐勞、把一切搞定。業績下滑,老闆要給員工打氣:不能散夥,心氣不能散。但可以批評中層:你看這是怎麼回事啊?中層的角色定位是:搞定一切,但永遠很糟糕。
袁嶽:
中層相當於承重牆,它非常重要。一個公司能否有發展取決於老闆,能否健康發展取決於中層。基層員工是泥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