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阜種右院笸純嗟廝賴嫋恕H緩笪頤薔荽恕敖饈汀彼擔��褪淺��然�桶樟耍√子謎庖煥礪郟�裁垂忠斕男形�頤嵌寄芙饈停��克�霾懷瞿芫�悶鶚導�煅櫚腦げ猓�蝕慫悴簧弦恢摯煽康目蒲Ю礪邸�
可諸如同情心和責任感等道德情操跟愛喝機油並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因為眾所周知,前者至少在某些環境下能影響人的選擇。放棄經濟學家的自利理論枷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會有怎樣的不同呢?本章對此做了探討。
首先,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教的東西,是否會影響人的行為?經濟學老是講自私自利,似乎很容易把人往自私自利的道路上引。
2 教學內容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嗎
《紐約客》上登過一則漫畫:衣著考究的老紳士帶孫兒去樹林散步。“瞭解植物是件好事,”他告訴孫子,接著又說,“但要記住,瞭解植物賺不了大錢。”
老紳士的忠告和經濟學家們的理性行為模型何其相似呀。該模型假設,從狹義上來說,人是自私的。它承認,瞭解植物是件好事,可外面的世界競爭激烈,不冷酷追求個人利益的傢伙很可能會被踢到一邊去。
毫無疑問,自利是人的一種重要動機,自利模型也毋庸置疑有著很強的說明力。比方說,能源一漲價,人們就偏向於購買混合動力汽車(可以節省油費),為閣樓加裝隔熱層(以便節省電費)。
但有些經濟學家進而推論說,自利模型幾乎能解釋所有的行為。喬治梅森大學的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就曾寫道,“從狹義上來說,普通人95%都是自私的。”這話說得對嗎?可為什麼我們又經常會碰到一些社會文化規範,力勸我們為了更偉大的目標把自私放到一邊去呢?
說到尋找與標準經濟模型相悖的例子,法國是個著手的好地方。我到巴黎休假,碰到了許多這類的例子,其中有一個尤其突出。11月的一天下午,我問隔壁住的紅酒商可有什麼好點兒的香檳推薦。當時正是感恩節前的一週,妻子和我邀請了幾個美國朋友到家裡吃火雞。
他剛巧有一瓶很棒的酒,只賣18歐元(正常價是24歐元)。很好,我說。我又請他再推薦一瓶黑醋栗酒,因為我知道到訪的有些朋友想喝“皇家基爾”——一種香檳和黑醋栗酒混合調製的雞尾酒。鄰居說,這樣的話,就用不著買上等香檳了,因為一跟黑醋栗混合起來,沒人分得清那是什麼酒。好吧,那我該買什麼呢?他拿出一瓶酒,說這才是調製“皇家基爾”的專用香檳。
可這種特別的香檳並不出售。後來,他告訴我這種酒每瓶20歐元——比先前那種更好的還貴兩歐元——一時間,他有些尷尬,沒說話。雖說我覺得答案很明顯,可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問個清楚:如果用前一種更好的香檳調製,“皇家基爾”的味道會差些麼?他寬慰我說,絕不會。又因為我知道有些朋友會直接喝香檳,於是我買了幾瓶品質更好的那種。鄰居並沒有反對,可我感覺得出,他肯定暗暗把我劃入了“野蠻人”那一檔。
對很多法國人來說,不同香檳派不同用場的美學原則遠比自利模型的邏輯更重要。這一特殊原則帶來了更佳的整體結果,因為它規定了哪種香檳用在哪種場合下效果最好。所以,儘管在我個人來說,忽視酒商的建議也無所謂(因為我用較少的錢喝到了更好的香檳),但至少有一部分買回家的好香檳給浪費掉了。
當然,自利模型預測失準的地方不光只有法國。比如大多數美國人就餐後都會留下小費,哪怕他們絕不會再度光臨這家餐館。我們不怕麻煩地在總統選舉中投票,哪怕一張選票並不會改變選舉結果。我們還會匿名給慈善機構捐贈。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在這類情況下主動放棄自私,帶來了比人人依自利行事更好的結果。
我們對人類行為動機的看法是否重要呢?來自威斯康辛大學的兩位社會學家傑拉德·馬維爾(Gerald Marwell)和魯斯·埃姆斯(Ruth Ames)做了一次實驗,觀察個人對集體專案的捐款情況。他們發現,經濟系研一學生的捐款平均還不到來自其他系學生的一半。
其他研究也發現,如果人反覆接觸自利模型,行事自私的可能性越大。有實驗指出,主修經濟的學生,在合作率上低於其他系的學生,而且,學生們學習各自的專業越久,這種差異越大。
我倒不是說同行的經濟學教授們強調自利的重要性有什麼錯。但堅持說自私是人類唯一重要的動機,會忽視了另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更麻煩的是,狹義的自利模型慫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