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蘇小和:就是制度設計不一樣。你怎麼看王石?我曾經問過他:在萬科做了十多年,為什麼沒有去嘗試管理層收購,讓萬科成為一個全球企業,為什麼沒有走這一步?是不是因為與他個人抱殘守缺、不敢有很大的動作有關係?他說了一堆的理由。
劉曉光:他主要還是想只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就算了。
蘇小和:那是他的個人定位決定的。
劉曉光:是個人定位。他可能沒有進行過更深層次的改造,他可能覺得自己也沒這個力量。
蘇小和:但是我覺得他是有機會的。首先他在深圳這樣的地域,其次他涉及的是房地產行業。很多房地產公司都是私有企業,為什麼他不可以做?我覺得你這句話很有說服力,他本人的定位可能就是想做個職業經理人。
劉曉光:實際上,中國的企業家沒有不想進行改革和創造企業制度的,大家都在想這件事。五年前,我們曾做過一個最大的嘗試,用的是國際思路,引進了KKR等國際企業從根部上改造我們的企業,使它成為一個資本、機制、經驗、市場統統國際化的企業。股權是混合制,相當於國際化的企業,這樣改造就與以往完全不一樣了。我就是把檔案放在你這裡,我可以摘了帽子。但是大多數國有企業不會這麼想。他認為這是一種官銜、一種待遇,因此改革的阻力很大。為什麼呢?實際上現在的狀況又回來了,在2004年以前要求我們的二級企業全部改善,這是黨中央的精神,國家要改革機制,但現在基本上又走回來了。當時國有一股獨大,國家說要堅決把它消滅掉,現在不提了吧?又回來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劉曉光的歷史觀(9)
蘇小和:我曾經跟任志強聊過,我認為他的思維絕對是市場化、自由化的,他的方法可能也是這樣的,但是他的機制和企業制度是國有的,我想讓你解釋一下這個矛盾現象。
劉曉光:他沒辦法,任志強在華潤的時候,華潤是一箇中外合資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一個混合體,個人也有點股份。他撤出華潤以後,華遠就是一個國有獨資公司。但他也有進步,他個人可能有7%的股份,當初承諾給他30%。我們現在都是公司股東。如果我們公司改革的話,肯定改不動,主要是公司太大,有七八百億的資產。
蘇小和:改不動,你們有五家上市公司。那你個人的一些企業方法論,如何確保在公司裡傳承?未來首創怎麼發展?
劉曉光:第一,我們能做到的工作儘量做到。比如上市公司,基本上規範化了,有一個規範的治理結構。我們與ING、GRC、香港地鐵等國際企業合作成立了很多大的合資公司。這些都能解決,唯獨根部解決不了。其他的國有企業也解決不了,這是沒有辦法的。
蘇小和:總體制度解決不了。我有一次跟張維迎老師一起吃飯,他說這種制度最後解決的唯一希望還是在於它本身,因為最後做不下去了,就得改。你認為他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劉曉光:但是這麼大的市場,特別國有企業有很多是佔據壟斷地位的,很難說。比如電力、菸草、電信、石油等等,就這幾家,怎麼會做不下去呢?
蘇小和:但現在還是一個誠信化的市場。
劉曉光:雖然是誠信化市場,但它可以區域性保護、設定壁壘。
蘇小和:我個人觀點的是,如果中國的國有企業一直強勢下去的話,那麼中國的政治體制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劉曉光:這種情況還是有辦法的,這是有周期的。
蘇小和:許倬雲老師的觀點認為,從洋務運動開始,甚至更早,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官商結合、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模式。到今天為止,我認為國有企業還是這種態勢。你認為這種態勢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弊端?
劉曉光:現在的壟斷行業可以說是這種態勢,而市場化的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是自己去競爭,比如我們的地產業,你招標我也招標。
蘇小和:可是政府會管你,官員會管你。
劉曉光:肯定會管,但是資源的管理上並沒有很高的一致性,勞動力都市場化了。我們是國有企業中的野孩子。
蘇小和:就是方法是市場化的,可是在所有制上是國有化的。我認為,包括你、任志強、王石、張瑞敏,甚至還有李東生,你們這些企業家在國有企業裡好像都有點吃虧。
劉曉光:李東生還可以,他還有些股份。咱們剛才談的所謂企業的價值、企業家的價值,既包含精神價值,也應該包含金錢價值。它是一種價值符號,你說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