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了500萬美元。羅特曼拿著這筆錢,乘著麥當勞公司飛機,每星期旅行8500公里,在全國20間屠宰場之間奔走。在8個星期的凍結期間,他親自檢視76000頭麥當勞訂購的牛順利屠宰完成,總共花去380萬美元。
這項工作使麥當勞在各地市場、雜貨店的肉櫃幾乎全空之際,仍然持貨源不斷。而由於麥當勞成為少數在美國仍然能吃到漢堡包的地方,營業額增加了近15%,完全賺回了所付的5%的成本,避免了危機。
後來,麥當勞公司董事長克羅克以15萬美元的顧問費酬謝羅特曼。正是羅特曼提醒克羅克,他雖然幫助了麥當勞,更幫助了自己,因為他的生意完全依賴麥當勞。因此他象徵性地收下了1美元。
供應商和連鎖店建立的便是這種“1美元”的關係,而非“15萬美元的關係。基於這種關係結構,才能共存共榮,“同偕白首難捨離”,沒有一個可以凌駕於另一個之上。雙方都是互相依賴的,要研究其中誰對誰賴更多並無實益。反過來,倒應注意他們的有所倚或者無所倚的關係。
他們建立了長期的廣泛的合作,互惠互利;不斷地穩步成長。貨品供應商、連鎖店總部和各分店的人員,都是為滿足顧客需要的整個動作過程的重要樞紐。他們互相配合,互有所倚,成就了“同謀共事”的不可分割的組分,實踐著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相結合的必然趨勢!商道五借勢而起善用資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晉商生於黃土,長於黃土,貧瘠的黃土地上生產出的糧食卻根本難以解決當地人的溫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生財。山西人窮則生變,借勢而起,變通生財。利用“天時”所賜的歷史機遇,“地利”所賜的區域優勢,憑藉其生生不息的自強拼搏精神,走出窮鄉,在數百年的歷史中縱橫捭闔。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抓住機遇借勢而起
審時度勢,機遇一來抓牢不放
提起山西,人們自然會把它與黃土高原聯絡在一起,也自然會想到那裡的“天寒地瘠,生物鮮少”的惡劣生存環境。山西地處黃河中游的東端,北依萬里長城,與內蒙相鄰。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經商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也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徵,造就了雄霸商場500年的晉商。
明朝初年,政府實行“ 開中法”,晉商就利用這個機會,在西北地區興起。到了明代中葉,晉商正式形成一個商幫,即大的商人集團,至清代,晉商進入鼎盛時期。善於利用“天時地利”,機遇一來就牢牢抓住不放,這正是晉商成功的一大秘密所在!
抓住機遇借勢而起
晉商的興起,始於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晉商獲得了發展契機,於是抓住機遇借勢而起,逐步走向輝煌。
“開中制”與長城有關。山西北依萬里長城,而長城則是封建王朝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每年花在駐守長城方面的銀子就上千萬兩,對於支出這筆銀子的皇室,自然是心痛至極。於是,山西行省本著為主子排憂解難的原則上奏名為“開中法”的奏議,藉助商人的力量將糧食運輸到邊地,然後給這些商人若干“鹽引”(販運、出售鹽的憑證)作為回報,商人憑藉“鹽引”到鹽產地管理機構取鹽,然後銷售獲利,除補償運糧費用以外的收入歸自己所有。這樣,皇室就不用每年支出大筆的雪花白銀來鞏固邊防,而商人又可以獲得厚利。
軍糧改為###,為晉商的發財創造了歷史機遇。當時,晉商的經濟實力遠遠大於西鄰陝西商人,而東鄰北直隸商人尚未發展起來,因此,在利用“開中法”做“鹽引”生意中,晉商獨佔鰲頭也就不足為奇了。晉商借勢而起,最終發展為與徽商抗衡的大商幫。
晉商在“開中法”實施後,經營鹽業的規模更大了。在此以前,只能經營自己家鄉生產的河東鹽,現在遍及各產鹽區,尤以兩淮、長蘆居多。晉商的足跡遍天下,寄籍揚州、天津的晉商與時俱增。產鹽區的晉商會館觸目可見,他們已暴發為富甲一方的鉅商大賈,成為當時財富的象徵。可以說,“開中法”造就了晉商的輝煌。“非數十萬不稱富”,家財達數十萬、數百萬兩白銀者比比皆是,上千萬兩的也不算稀罕,貧瘠的山西也因為崛起了晉商商幫而成為最富足的地區。
到了現在,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晉商借勢而起的例子。以山西長治的澳瑞特健康產業集團為例,它是由做過礦工的郭瑞平在一個破產的小腳踏車廠基礎上組建,時間只有短短十來年,年產值現在已超過上億元。郭瑞平發財的秘訣是什麼?是順勢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