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金色的八十年代”其實在一九八八年就結束了。那一年,一股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風潮在中國大地瀰漫開來。瞬時間,商店裡物價飛漲,老百姓人心惶惶。本來,建國後中國的物價除了一九六○年大饑荒前後有比較大的波動以外,基本上是比較穩定的。期間也有一九八○年、一九八五年兩次小規模通貨膨脹,但好在幅度小,還沒有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
然而到了一九八八年夏天,物價開始猛烈上漲。眼見著糧食、豬肉、日用消費品一天一個價,老百姓人心浮動,萬分焦慮卻又無可奈何。錢越來越毛了,人心也越來越毛了。人們眼見著自己千辛萬苦積攢下的錢打了水漂,於是出現了非理性的搶購風潮。當時我們的家屬院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往家裡買東西,特別是糧食。有一個工人一口氣買了一千多斤白麵,家裡也沒有放糧食的倉庫,只好堆在住人的屋子裡。偏偏一九八八年山西氣候反常地溼潤、高溫,過了一個夏天,那幾十袋白麵都變質了。那一段商店裡的東西特別好賣,就連過期的罐頭,都按照原價賣出去了。
在“金色的八十年代”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以後,全國各地大興土木,樓堂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太谷縣委、縣政府的辦公大樓就是那時建成的,當時是太谷縣城內最宏偉和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原市也在大蓋政府辦公樓,其中位於迎澤大街和新建路十字路口的山西省委辦公樓,外表全部用大理石板裝修,據說造價高達二個億。二個億、大理石板裝修,在今天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可在一九八八年,老百姓是聞所未聞的。
除去通貨膨脹、樓堂館所以外,引起老百姓普遍不滿的還有日益嚴重的官員腐敗行為。本來,幹部們運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早就存在,七十年代叫“走後門”,八十年代初期叫“不正之風”,到了八十年代末,愈演愈烈,已經成為“腐敗”了。腐敗的滋生導致政府部門在群眾心目中的下降,老百姓逐漸地開始嘲笑、咒罵政府。一九八八年元宵節,我們和幾個同學一起到街上觀燈,走到太谷縣人民法院門口時,恰好看到法院門口掛了兩個紅燈籠,一個裡面亮著燈,另一個則不亮。一個同學見狀大笑道:“這法院真是會掛燈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通貨膨脹使得老百姓蒙受了巨大損失,也就是在一九八八年,我第一次聽到有工人罵鄧小平;而樓堂館所的大量興建,使得黨政機構與老百姓之間的關係明顯對立起來,老百姓張嘴就罵那些大樓都是“喝人血的地方”;而腐敗、官倒的孳生蔓延,導致老百姓對“當官的”產生了普遍的厭惡、憎恨情緒。這就是一九八八年的社會形勢,山雨欲來風滿樓,已經為一場社會動盪積累了足夠的能量。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第八章 躁動關頭(1988~1991) 五、秋後算帳
一九八九年的槍聲,使得我在不知不覺中從最初的毛派憤青急劇轉變為一個自由派憤青。毛澤東以往在我心目中類似神一樣的地位,彷彿在瞬間就不存在了。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奇怪,從小被灌輸的、原本看上去根深蒂固的理念,怎麼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煙消雲散。
儘管電視上、廣播裡成天被採訪的“群眾”紛紛支援“平息反革命暴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公開場合,人們只是被鎮壓的利斧嚇得不敢說真話罷了。在私下場合裡,我所碰到的每一位工人、農民和學生,沒有一個對鎮壓說好的。有一些工人則編出一些順口溜來嘲笑官方:“毛主席,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鄧小平,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還比如:“初級階段是個筐,出了問題往裡裝。”這些順口溜都是來家裡串門的工人師傅說給我們的。工人們對鄧小平的稱呼,則變成了帶有明顯貶義的“鄧小個子”(「注」東北人喜歡用人長相的一些缺點來作為外號,表示對該人的貶義,如吳大舌頭、王大嘴等)。工人們對趙紫陽被免職也甚為不滿,都說鄧小平不是東西,“剛把胡耀邦免下去了,又把趙紫陽免下去了,弄了個江澤民,誰知道這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新學期開學以後,太谷中學開始秋後算帳,清查參加過遊行的學生。本來在一九八九年以前,隨著黨政分開的貫徹,學校和企業的政工人員已經開始不怎麼吃香了,此時來了機會,馬上就顯得非常積極。學校領導召開學生大會,動員參加過運動、寫過反標的學生出來自首,同時搞無記名投票互相揭發。在會上,當時的學校某某書記說,在一些飯菜票上發現了“打倒李鵬”之類的反動標語,並且威脅學生們這事情已經來了公安要破案。如果自首了,可以從寬處理,如果不自首被偵破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