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5 頁)
中國大陸經濟》,第 142—143 頁,表
38—;和第 512—513 頁,表 G-1。
問題變得複雜,在於用什麼樣的定義去界說“手工業”和各種手工業之
間實質上不同的經歷,以及大多數解說者據以談他們的看法的幾次實地調查
的時間選擇。與家庭單位無關的城市或半城市手工業作坊或手工業工場,至
少從唐代起就出現在中國的經濟中了。不過,用就業和產量來衡量的它們的
重要性,至少在 1912 年以前,並在較小但未確知的程度上,在隨後的 40 年
中被農村和城市的單個家庭的手工業生產所掩蓋了。①例如,這是可以想象
的,曾經基本上是一種農家手工業的手工紡紗的絕對產量在 20 世紀下降了,
而全部或部分與此對應的,是在許多手工業作坊中有了新的就業機會,這些
手工業作坊是在日益增長的對外貿易和工廠生產的刺激下出現的。這些小型
工廠,特點是僱用很少的工人,沒有機械動力,為出口的農產品加工(如軋
棉和繅絲),或作為分包者向現代工廠供應零配件,或冒險仿製比較粗糙和
② 這個意思包含在彭澤益對資料的編排中,見他編的《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 年》,有價值
的文獻尚未被充分挖掘出來。
① 見費惟愷:《經濟趨向,1870—1911 年》,《劍橋中國史》,第 11 卷,第 1 章。
便宜的工廠製品(如紡織品、捲菸、火柴和麵粉)。①所以,中國初期工業化
的一個重要部分,跟日本一樣,採取的形式不是完全照搬外國的模式,而是
適應中國具備的生產要素,其特點是高勞資比。
有些手工業沒有經受住競爭。進口的煤油幾乎代替了點燈用的植物油。
在 20 世紀頭 25 年中曾經是繁榮的絲織業,從 20 年代末開始衰落,原因很多:
日本人的競爭,1931 年後失去像滿洲這樣的市場,人造絲的出現,以及國際
市場普遍不景氣。②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茶葉出口下降,也許說明茶葉
工業遇到了困難,儘管我們不大知道國內需求的變化。不過,無論是絲或是
茶的情況,都不是說從 19 世紀起有一個簡單的直線下降,原因是手工業產品
被工廠產品所取代。
至於棉紡手工業,我們可以談得更具體些。布魯斯?雷諾茲發現,手工
紗的絕對產量及其在紗的總供應量中所佔份額,在 1875—1905 年間急劇下
降,然後下降放慢,直到 1919 年,隨後又急劇下降,直到 1931 年(表 8)。
③對照之下,手工編織在 1875—1931 年間所佔的相應份額雖然下降,但在這
半個世紀中,以平方碼計算的總產量實際上增加了。在需求方面,這種堅挺
的現象是由於存在手工織的布和機器織的質量更優良的布的部分地分立的市
場;典型的手工織的布是用進口的和國內機器紡的
表 8 棉布供應的來源,1875—1931 年(百萬平方碼)
工廠產品
進口貨
1875
—
457
(%)
—
21.8
1905
27
509
(%)
1.1
20.2
1919
158
787
(%)
5.8
28.7
1931
831
300
(%)
28.2
10.2
手工業品 1637
—
78.2
—
1981
—
78.7
—
1798
—
65.5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