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5 頁)
1815
—
61.6
—
總計
工廠產品
進口貨
2094
1875
—
12.4
100.0
—
1.9
2517
1905
90.2
304.3
100.0
11.5
38.6
2743
1919
297.6
178.5
100.0
36.8
22.0
2946
1931
966.9
-76.0
100.0
90.9
-7.1
手工業品 632.3
—
98.1
—
393.2
—
49.9
—
333.6
—
41.2
—
173.3
—
16.3
—
總計 644.7
100.0
787.7
100.0
809.7
100.0
1064.2 100.0
資料來源:布魯斯?勞埃德?雷諾茲:《貿易和外資對工業化的影響:
中國的紡織品,1875—1931 年》,第 31 頁,表 2.4。
① 見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 年》,2,第 331—449 頁。
② 見李莉蓮:《江南與絲出口貿易,1842—1937 年》(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1975 年),第 234—273
頁。
③ 雷諾茲透過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 1875 和 1905 年的結果,與我的估計很接近,見我的《中國的手工和
機器棉紡織品,1871—1910 年》,《經濟史雜誌》,30。2(1970 年 6 月),第 338—378 頁。我在這裡用
了他的數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為它們是對 1875—1931 年整個時期的一個從方法論上說是一致的估計的一
部分。
經線和手工紡的緯線,直到 20 年代國內紗廠大大發展起來才不用手工紡的緯
線。在供應方面,手工織布的倖存和增長,可歸因於它在 1949 年以前的中國
家庭農場生產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關鍵是有可用的“剩餘”勞動力。特
別是家庭勞動力,他們要在任何情況下生存下去;跟工廠勞動力不同,即使
他們的邊際產品在生存費用以下,也照樣從事手工業活動。就是說,家庭手
工業幾乎能在任何價格上與工廠工業競爭,只要現代公司必須付給它的工人
僅夠維持生活的最低工資,而手工業工人在掙得收入上沒有選擇的餘地。農
村家庭爭取最大限度的收入,根據他們對各種各樣農村副業的相對利益的估
計而決定進入或離開某一副業,這也部分地說明了個別手工業變化無常的命
運。在 20 世紀,隨著經過改進的木織機、鐵齒輪織機和提花機的傳播,手工
織布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與手工紡紗相比,勞動生產率可能高出許多。廉
價的進口紗和國產的精紡紗使得手工紡紗與其他有關副業相比,愈來愈無利
可圖。機器精紡紗的近便和廉價、機器產品的榜樣、織布比紡紗有利,這些
因素加起來導致農村家庭轉入織布。在一些手工織布中心如河北的定縣、寶
坻和高陽,山東的濰縣,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不同時期都曾經“繁榮”過,
天津、青島和上海的紗廠向數量很大的農民家庭供應棉紗,有時候,紡織商
人向他們提供織布機,並承購他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