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5 頁)
;而 1912—1949 年整個時期——因為 1949
年是一個低年份——為 5.6%。因此,在戰前的典型年份,中國現代工業和
礦業產量如果用 1933 年的物價計算,以給人深刻印象的 8—9%的增長率在
增長。①
然而,正如表 2 中劉-葉的國民收入估計所表明的,工業,包括傳統工業,
在中國經濟中只佔一個小位置,而在廣義的工業部門裡,現代的工廠生產因
手工業而顯得不重要。在 1933 年,中國的工廠、手工業、礦業和公用事業的
聯合產量,僅構成國內淨產值的 10.5%。手工業產量佔工業部分的 67.8%;工
廠佔 20.9%;礦業佔 7.0%;公用事業佔 4.3%。在估計為 4691 萬的全部非農
業工作人口中,有 1213 萬(25.9%)受僱於手工業,113 萬(2.4%)受僱於
工廠,77 萬(1.6%)受僱於礦場,4 萬(0.09%)受僱於公用事業。儘管張
的估計有 8—9%的年增長率,但這個增長的起點是很低的,結果,在民國時
期的 40 年中,整個部門在國內生產中所佔比例基本上沒有變化。不過,說中
國 30 年代的現代工業部門小,只是與當時的發達經濟比較而言。例如,若與
1895 年時的日本相比,它既不是不足道,也不是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整個看來,手工業在工業部門所佔的相對份額,在 20 世紀 30 年代無疑
比在 1850 或 1912 年少(見表 3)。當然,在 19 世紀中葉,中國根本沒有現
代工業,甚至在 1912 年,它也只是一棵嫩芽。表 7 概括了劉-葉關於 1933
年手工業在各種工業的總產值中所佔份額的估計。考慮到與工廠產品比較,
在可以得到的資料中對手工業生產的概括不完全,這樣,對所有的工業來說,
64.5%的平均數確實是太低了。①劉和葉根據就業和每個手工業工人的增值作
出的補充估計,實際上表明 1933 年手工業在總增值中所佔份額接近 75%。
到這裡,比較確實的資料資料就結束了。經常有人斷言,在鴉片戰爭之
後的一個世紀中,由於進口外國貨和國內華資及外資現代工業的產品的競
① 約翰?K。張:《共產黨統治前中國的工業發展:計量分析》,第 70—74 頁。
① 巫寶三:《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第 137—142 頁,表明手工業的淨增值為所有的工業的 72%,
但根據的“工廠”是這樣定義的:僱用 30 名以上工人的企業,並使用機械動力。
爭,傳統的手工製造業一直在下降。②在滿洲,如前面指出的,可能是這種情
況,即工廠工業的增長以犧牲“小型的”(即手工業的)工業為代價。但就
整個中國來說也是這樣嗎?有關這個問題的片斷資料更適合這樣的結論:在
絕對數字上,手工業產量總體上不變,比起剛提到的悲觀看法來甚至還有增
長。
在 14 類產品中手工業生產
表 7 佔總增值的百分數,1933
產品
木材和木製品
機器,不包括電機
金屬製品
電器
運輸裝置
石頭、粘土和玻璃製品
化學制品
紡織品
衣被和編織品
皮革和類似製品
食品
菸草、果酒和酒
紙和印刷品
雜品
%
95.5
31.3
12.1
0.5
69.4
67.8
22.5
46.1
66.5
56.2
90.1
30.2
55.9
63.7
資料來源:劉大中和葉孔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