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5 頁)
消費的經濟資源,被南京
政府抽出來作為軍費花掉了,而結果既未平息國內的混亂也未擋住日本人的
侵略。由於普遍實行遞減的間接稅,內債的還本付息有將真正的購買力從低
收入階層轉移到少數富有的投機者之勢。由於內債收入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和
舊債的還本付息,而債券持有者階級喜歡的是投機而不是生產投資,內債並
不導致目的在於增加商品產量的公家與私人的支出,以補償遞減的國稅結構
加給中國全體居民的負擔。此外,對私營工業的企業家來說,信貸總是短缺
的。30 年代的情況是,銀行付定期存款 8—9%的利息,用這些定期存款購買
政府債券,致使銀行貸款的利息必然高到不可能向私營工商業和農業提供大
量資金。
在戰前的最後兩年,已經出現了輕度的通貨膨脹勢頭,部份
表 21 紙幣發行與物價指數 1937—1948 年
年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已公開發行的紙幣+
(百萬元)
2060
2740
4770
8440
15810
35100
75400
189500
1031900
3726100
33188500
374762200
物價指數≠
( 1937 年 1 — 6 月=100 )
100
176
323
724
1980
6620
22800
75500
249100
627210
10340000
287700000
*在每個日曆年的年底,除去 1948 年,該年的資料分別為 6 月和 7 月的。
+1937—1944 年:楊格:《中國與援助之手,1937—1945 年》,第 435
—436 頁。1946—1948 年: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1939—
1950 年》,第 374 頁。
≠在每年年底,除去 1937 年(1 月—6 月的平均數)和 1948 年(7 月)。
1937—1945 年:中國未被佔領地區主要城市平均零售價格指數(揚格:《中
國與援助之手》,第 435—436 頁);1946—1947 年:全中國;1948 年:上
海(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第 372—373 頁。)
地歸因於 1935 年的幣制改革之後,貨幣供應能夠容易地增加。不過,與始於
1937 年戰爭爆發終於 1948—1949 年國民黨政府貨幣體系徹底崩潰的通貨膨
脹相比,這就不算什麼了。中國失去控制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無限地發
行鈔票來彌補繼續不斷的財政赤字。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日本人在戰爭的第
一年中佔領了中國最富饒的省份,也不能否認發行鈔票支援了八年抗戰和三
年內戰。但同樣重要的是,國民黨政府面對危險而沒有做出對制止通貨膨脹
有意義的事,在 1937—1949 年令人驚奇地繼續執行一種經濟政策,它在 1937
年以前就已經是有缺陷的了。①表 21 列出 1937 至 1948 年紙幣發行的增長和
飛漲的物價指數。直到 1940 年為止,通貨膨脹仍然是緩和的,並且大都限於
較為敏感的城市經濟部分。但該年的欠收、1941 年全年糧食生產的繼續下降
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引發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