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5 頁)
新的通貨膨脹壓力。從 1940 至 1946 年,中國
後方的物價每年平均上漲 300%以上。1945 年秋日本投降後物價在短時間內
猛跌,但從 1945 年 11 月到 12 月,物價指數開始以空前的速度上升。在 1948
年 8 月當新的金圓券發行時,有一個暫時的停頓,然後趨於暴漲。
在戰爭時期,政府的實際收入和支出都猛烈下降,不過,收入比支出的
下降要大得多。戰前最大的稅收來源關稅,在日本人迅速佔領中國沿海省份
後便失去了。隨著國民黨控制的領土的收縮,貨物稅和其他稅收的收入自然
也跟著下降。在支出方面,償付內債本息的實際費用由於通貨膨脹而急劇減
少,而由關稅和鹽稅擔保的外債到 1939 年初暫停支付。軍事開支跟 1937 年
以前一樣,是主要的政府支出。特別是從 1940 年起,蔣介石一方面準備長期
抗日,一方面準備戰後跟共產黨算總帳而大規模擴軍。戰爭結束時國民黨軍
隊有 500 萬人,消耗掉政府戰時支出的 70—80%,裝備和管理都不好,由於
過度徵募農村勞動力當兵,也許已經促成農業生產的下降,又由於這些軍隊
集中在中國後方較大的城鎮附近,就極大地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跟戰前
一樣,軍隊的規模和費用既未相應地促進中國的國防,也未促進國民黨政府
的穩定。當內戰在 1947 和 1948 年變得激烈時,軍事需求在政府領袖的支援
下破壞了對節節上漲的支出的一切控制。
也是遵循戰前的模式,戰時的國民黨政府透過徵稅籌款,而這些稅主要
是遞減的間接稅。(一個例外是上面討論過的戰時田賦徵實;不過,這使窮
苦農民所受的打擊比富人沉重得多。)特別是不設法向那些利用通貨膨脹大
發橫財的企業家和投機家徵稅。1945—1946 年,在抗戰結束和內戰開始之
前,當政府回到從前的敵佔區時,中間的間歇無論多短,出現了一個實行徹
底而公正的稅收改革以彌補貨幣供應量增長的機會,但沒有抓住它。
不過,戰時和戰後的政府支出不是靠稅收而主要是靠銀行預支籌款,從
而導致紙幣發行的不斷增加。賣公債,即使是強制分配,以 1937—1945 年來
① 關於戰時和戰後的財政和通貨膨脹,見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脹》;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和
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1945 年》。
說,只及累積赤字的 5%,而在 1946—1948 年間還要少。在 1942 年把發行
紙幣的專有權交給中央銀行以後,甚至連把債券存入銀行作為預支擔保的手
續也免了。為彌補通貨膨脹的影響和維持法幣的國際價格而採取的出賣外匯
或黃金以及戰後進口貨物等辦法,只起到耗盡這個國家積累的外國資產的作
用,在打敗日本人之後,這些資產本來是可以用於經濟發展的。
當然,通貨膨脹是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赤字引起的過度貨
幣需求造成的。在戰爭時期,後方消費品工業的產量有程度有限的增長,但
絕對數量不足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消費品大多是私營的小公司生產
的。對照之下,投資於生產資料工業的,主要是政府或半官方機構。大體上
跟戰前一樣,沒有有效的政策,使珍貴的資金用於最緊要的需求。總之,戰
時在內地發展起來的小工業基地,當政府遷回中國沿海時實際上被拋棄了。
對中國工業比較發達的省份的收復可能解決供應問題所抱的希望,被事
實殘酷地粉碎了:蘇聯從滿洲搬走主要的工業裝置;共產黨控制下的華北農
村的許多地區拒絕向上海的紗廠供應原棉;全國資源委員會和接收敵偽公司
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的無能和腐敗;在戰爭結束時,沒有一個公平合理的計
划來分配可以利用的外匯資源;國民黨政府跟 1937 年以前的時期一樣,對控
制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