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3/4 頁)
合會季刊》(1919 年);北京的《銀行月刊》(1921 年);漢口的《銀行雜
志》(1923 年)相繼創刊。這些刊物提供了關於當時現代經濟部門的活動以
及在其發展途程中所遭遇的障礙的異常豐富而精確的證據,與此同時它們對
研究外國市場的重視,說明了為從世界各種經濟激流中尋找中國發展的地位
所作的努力。
這時,階級利益呈現出一種現代面貌,團結一致不再像過去的行會那樣
是既得利益方面的團結一致,而是爭取尚未得到的利益的團結一致。發展的
意識取代了壟斷的傳統。
這一群年青的僱主顯然只代表商業資產階級的一個狹窄的邊緣部分。但
是這個先鋒隊的影響卻在商人權力的正式組織中發揮了作用——各個商會被
迫使自己現代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民主化。
在大戰剛爆發的時候,上海總商會看起來還好像只是受強大的寧波幫所
操縱的一個幫會聯盟。高達數百兩的年認捐額將會員名額限制在 300 人。除
了各幫會以外,只有一些最重要的企業在商會中有代表。作決定的權力由以
德高望重的朱葆三任董事長、35 名董事組成的董事會所壟斷,他們大都是從
② 巴里?基南:《中國的杜威實驗:民國初期的教育改革與政治權力》,第 56—63 頁。
老一代商人和買辦中挑選出來的。1919—1920 年以後由於受到內外壓力的影
響,商會選舉了新的董事會。雖然選舉的範圍並沒有擴大多少,但這個組織
確實自此以後有了稍大一點的代表性。自它誕生以後,上海總商會一直從現
代部門接納代表。但是這一現代部門的代表一般仍是那些同樣與傳統商業保
持聯絡的商人:王一亭、虞洽卿。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商會的董事會擴大,
包括銀行家(宋漢章、傅筱庵、趙錫恩);紗廠主(穆藕初、聶雲臺);實
業家(簡照南、榮宗敬),他們的利益和活動完全是朝向現代部門的。在商
會內,他們的活動繼續沿著在各企業聯合會的框架中已經開始的方向:傳播
經濟情報,鼓勵新技術,發展職業教育,和政府當局談判協商。
不過,“舊制度的資產階級”和新式企業家之間的合作並不完全一帆風
順。上海總商會內部在 1919 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時期出現了一場危機。①對抗
並不發源於那些新的聯合會,而是發源於一些舊式的同鄉會,它們和幫會不
同,一直讓小企業主甚至普通工人參加。1909 年由陳洪賚組織的寧波旅滬同
鄉會,較它所從屬的並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的上級的寧波幫會的貴族氣少些。
但是各組織中最激進的還要數由湯富福(湯節之)擔任首腦的廣州幫會。另
外,在商會內部,一個由約 60 名會員組成的反對派迫使朱葆三在 1919 年 7
月辭職,並提出一個改革綱領,要求放寬會員條件,降低每年所交的會費,
擴大董事會,併成立經濟資訊服務機構。1920 年 8 月改選董事會,改革派在
35 席中佔 20 席。他們是些什麼人呢?他們之中的一些人——例如湯富福或
者馮小山——都以其廣州籍貫和積極的政治活動而惹人注目。許多人簡直就
是新一代的企業家。
改革派未能成功地將商會吸收會員的條件民主化。但是他們的影響卻可
以從 1921 年創辦的《上海總商會月報》中表現出來,該雜誌對經濟發展和政
治參與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最卓越的分析家中包括方椒伯(積蕃),特別
是馮小山,前者 1884 年生於寧波一個顯赫的家庭,是一名銀行家和實業家,
曾在 1922 年擔任上海總商會副會長;後者也生於 1884 年,廣州人,是南洋
兄弟菸草公司的股東。
上海總商會所拒絕承擔的政治先鋒隊角色,由 1919 年春季偉大的民族主
義動員期間誕生並在以後繼續存在的新組織承擔起來了。上海商業公團聯合
會自它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