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4/4 頁)
平時,
中國的實業家們能夠回到西方市場去購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購買紡織
裝置所花費的錢,從 1918 年的 180 萬兩增加到了 1919 年的 390 萬兩。①由於
各種條件異乎尋常的配合,中國企業能夠從以前由外國進口貨所開拓的國內
市場需求得到好處,並從外國競爭的減弱、從購自歐美市場的裝置,以及從
有利的匯率得到好處。
對外貿易經歷了直至 1917 年的中等程度的增長之後,其價值又由 1918
年的 10.4 億兩增至 1923 年的 16.7 億兩。出口量和品種兩方面都有進展。②
進口的增加不那麼快,但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消費品,特別是棉紡織品(中
國的紡織工業正在發展)的進口下降,耐用商品則上升了,1920 年佔中國在
國外採購總值的 28.5%。③進口與出口增長的差異促成了貿易的平衡。1919
年的逆差不超過 1600 萬兩。④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仍然屬於“不發達”經濟
的型別;但這種貿易已經不再是附屬型經濟的了;它大致相當於現代國民經
濟發展的初始階段。
由於受到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刺激,生產增加了。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相
互配合以滿足各種需要。缺乏海運能力和裝置,1919 年以前妨礙了現代工業
的增長,但並沒有影響手工業。在 1915—1916 年期間,華北和華中各省織布
機的數量都在增加。生產是面向國內市場的。城市的作坊有所發展,商業資
本主義擴充套件到與主要城市鄰近的農村。紡織、成衣、針織、玻璃、火柴、制
油各業的進展並不只限於原有生產方法的復甦。相反,這時的手工業常採用
改進了的技術和來源於工業的原材料(綿紗、化工產品),表現出力圖適應
的能動性,這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過渡性的現代化的一個特別合適的例子。因
此我們不能同意 H.H.福克斯那種為他許多同代人所接受的意見,說“工業的
進步只限於最主要的條約口岸”。①
沿海城市中現代企業的增長只是更加普遍的發展的一個方面;但毫無疑
問,它是最顯著的一個方面。從 1912 年到 1920 年,現代工業的增長率達到
13.8%。②(這樣迅速的增長率只是到 1953 年至 1957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
① 貿易(1915、1917、1919 年),上海和廣州的報告。
① 伍德海編:《中華年鑑,1921—1922 年》,第 1004—1006 頁。
② 蕭亮林(音):《中國的對外貿易統計,1864—1949 年》,第 73—124 頁。
③ 嚴中平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 72—73 頁。
④ 蕭亮林(音):《中國的對外貿易統計》,第 23 頁。
① 海外貿易局:《中國的貿易與經濟狀況》,H。H。福克斯的報告。
② 張長治:《共產黨統治前中國的工業發展:計量分析》。
期才再度遇到。)首屈一指的例子是綿紗。全國的錠數從 1919 年的 658748
增到 1922 年的 1506634,其中 63%屬於中國廠主。③1928 年所登記的 120 家
紗廠中,有 47 家是在 1920 年到 1922 年這段時間裡建立的。自 1917 年至 1922
年,開辦了 26 家麵粉廠,④還購進了一些原來由外商擁有的榨油廠,證明了
食品工業的增長。菸草和捲菸工業也有相當大的發展。但是這一黃金時代的
熱情很少擴充套件到重工業。南方各省有色金屬(特別是銻和錫)採煉的短暫繁
榮,完全是由國際投機引起的,也隨其消失而消逝。現代煤礦和鐵礦仍然是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