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起先,阿 Q 由於他在村裡的最下層的社會地位,被可能
發生動亂的幻想所吸引。但是,他看到的卻是舊的、受過古典教育的高貴人
物和新的、受過外國教育的高貴人物為他們自己接管革命而攜手合作,這裡,
他感到深深的失望。當阿 Q 想去參加時,人家卻叫他滾出去。他生氣地指責
說:“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阿 Q 因搶劫罪——他想幹但並沒有幹—
—而被革命的代表處決,更加強了這種分析的準確性。①
魯迅在這篇短篇小說裡,生動地描述了民眾被排斥在革命之外以及因此
而與民國疏遠這一主題。與開頭的這種作法相一致的是,民國繼續把民眾排
斥在它早期自由主義階段有生氣的、提供參加機會的一切機構之外。且不說
交通問題以及對共和政體的機構不熟悉的問題難以解決,即使那些確曾見到
過新秩序的普通老百姓,也沒有什麼理由喜歡它。主張君主制的論點的基礎
是:對民眾來說,民國是生疏的或者是不受歡迎的;這些論點在這個限度內
可能是合理的。
可是,提出要把君主制作為一種補救辦法,作為把政府和人民結合在一
起的工具而加以恢復,這些論點就軟弱無力了。當君主制在辛亥革命中覆亡
時,民眾並沒堅定不移地捍衛它。在二次革命前偶爾出現的擁清口號,比如
白狼的口號,與其理解為對皇帝的迫切懷戀,還不如理解為對民國社會傾向
的抱怨。不管怎麼說,復活帝制的訊息怎麼能傳達到人民中去呢?省的和地
① 戴乃迭編譯:《無聲的中國:魯迅選集》,第 42—58 頁。
方的高貴人物理應是復活帝制必不可少的同盟者,而他們中間卻有許多人已
經學會了享受共和制的特權。為什麼他們必須合作?
特別在 1915 年年中即將就帝制問題作出決定的時刻,主張帝制的另一個
論點必然同外交有關,但由於其性質,它沒有公開說出來。袁的一位親密朋
友當時寫下了這一點,英國駐北京公使把這一點理解為堅持要搞帝制運動的
一個因素。①這就是說,帝制有對付日本的用處。1915 年 5 月中日條約簽訂
後,在北京,對日本會向中國提出進一步要求的恐懼心理仍甚強烈。日本並
沒有得到它所要求的全部,而歐戰使中國失去了防止任何一個強國攫取全中
國的貪慾的救命均勢。人們明顯地相信,至少袁世凱明顯地相信,轉而實行
帝制可以牽制具有帝制癖好的日本,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在貶低袁的人看來,袁及其後代的個人野心是理解他稱帝的一把鑰匙,
他們的個人野心確實存在。中國的歷史遺留下來了強制性的帝制傳統。袁決
定利用這種傳統,其間有多少個人因素,有多少政治因素,已無法去掂估了。
同樣,他遲遲不能認識到決定稱帝是一件無益的事,這既可以歸咎於受到野
心的矇蔽,也可以歸咎於頑固堅持對中國國情的獨特分析,兩者都一樣恰當。
袁具有恢復傳統的政治禮儀和表徵的偏好,從他獨裁統治一開始就明顯
地表現出來。他似乎不只是要退回到過去。更確切地說,他堅決要把舊的和
新的結合在一起,把共和制的作風和帝制的作風融為一體,以適應或欺騙現
代化的和愚昧無知的選民混合體。1914 年,他既主持祭孔大禮,又慶祝 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武昌起義。他稱讚科學及其淨化迷信的作用,而又率領全國
祭天,邀請所有的人都參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皇帝的特權大眾化。1915
年 8 月在總統的默許下開展了一場擁戴袁為皇帝的運動。然而,皇帝卻要經
過選舉(實際上是走形式),帝制必須是立憲的。
袁在恢復傳之萬代的帝制方面註定要倒黴的處境,也許與此事在全國上
層社會引起的冷淡或敵視的反應,同樣引人注目。看來幾乎沒有一個人被袁
的新舊政治混合體矇騙住。1915 年,獨裁統治的中央集權官僚行政機關運轉
良好,以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