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把全部《孟子》編入初級小學的課程之中。他還批准了一個試驗計劃,
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對成人進行識字教育。在獨裁時期,基礎一級的學校
得到擴充,而緊縮了這一級以上的學校的經費。袁關懷精英分子的需要,為
他們上升到文化特權者增加了“預科”這一條小小的渠道。總的說來,他的
政府對教育的態度是保守主義的,但也是改良主義的,同 1912 年、1913 年
自由主義的民國時期相比,不那麼能滿足士紳階層的願望(他們關注的是學
制中較高階別的學校)。
因為對這個時期的說明往往強調袁世凱人品惡劣、政見反動,所以關於
獨裁統治的實際政策的探討就難找到了。人們受到修正主義者的誘惑,要去
顛倒所有的評價。但這樣做並不能證明是有道理的;敵視袁的描繪是以某些
確鑿的事實為依據的。人們可以詳細敘述獨裁統治下其他方面的改革——例
如,鼓勵經濟發展,以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的自然地保護國內工業制度
中得到的好處。①而注意力最終必然還要轉向政權的殘酷及其根本上的失敗。
愚蠢的是,袁竭力強迫人們響應他。之所以愚蠢,是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還因為它激起了來自最可能支援他的社會高層、甚至他的副手和合作者的相
反反應。
袁意識到高壓統治是有其極限的。他坦率承認憲政和代議制的必要性。
但是,他不去迅速恢復自由主義共和政體的民眾參政的局面,而試圖從帝國
政治中挑選出某種挽回辦法去補救。其結果,對他和他的政策來說,都是災
難性的。
① 《政府公報》,956(1915 年 1 月 6 日),第 9 頁。
① 評價專制獨裁統治下北洋派對資本主義發展的貢獻,見菊池貴晴:《中國民族運動的基本結構:關於排
外性聯合抵制的研究》,第 154—178 頁。
袁的帝制運動
當袁世凱總統通盤考慮獨裁統治的成果時,他定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還
缺少什麼呢?國家行政既然已經統一,為什麼他拍手而老百姓不雀躍;他召
喚而老百姓不集合?當初設想的隨著中央集權制而來的力量在哪裡?中國為
什麼在外國列強面前依然這麼衰弱?袁任總統期間的外交危機一概以中國的
退卻而告終。外蒙古和西藏基本上仍然淪於歐洲的保護之下。無論他 1913
年和 1915 年同俄國就外蒙古問題簽訂了協定,無論他在 1914 年關於西藏問
題的西姆拉會議後,拒不同英國簽訂協定,他都沒有能使這些地方得到光復。
同時,外國人已插手鹽務管理。鐵路修築權擴大了。外國列強拒不重開關稅
談判。最屈辱的後果來自 1915 年 1 月開始的中日談判。5 月,袁在日本著名
的“二十一條要求”最後修訂文字面前投降。袁把這些機能不全症狀的疾病
盲目地診斷為帝國營養不良症:缺少的是皇帝。
我們有理由感到驚訝的是,在清朝皇帝如此輕而易舉地被廢黜之後,怎
麼能有人這麼快就得出這個結論呢?對辛亥革命的不同解釋,是理解這種思
路的一個線索。人們畢竟可以把這場革命看成是骨子裡排滿的革命,而不是
反對帝制的革命。按照這種觀點,民國只不過是因為缺乏漢族皇帝來名正言
順地代替被推翻了的滿族皇帝而偶然出現的結果。在袁的隨從人員中,有些
人一開始就指望民國只不過是袁登基時機成熟之前的臨時代用品而已。
恢復帝制最有說服力的道理,就是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民國不得人心。
我們已經指出過白狼匪幫 1912 年的擁清口號。儘管在有的省內,革命新秩序
因為數眾多的普通老百姓的參預而得以實現,但幾個月後這些民眾勢力(諸
如秘密會社)就被清除出權力機關。他們一反抗,就遭到了殘酷的鎮壓。
魯迅在他 10 年後寫的表明辛亥革命特點的《阿 Q 正傳》中描繪的境況,
也許更具有典型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