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4 頁)
各地的當權者都聽從命令。各省文武首腦恭順地上書擁戴袁氏登
基稱帝。但是,普遍接受帝制不過是騙人的假象。就在表層下面,持異議者
比比皆是。
當然,袁的革命派敵人早就警告說,總統有稱帝的野心。像孫逸仙這樣
的二次革命領導人大都流亡在外,而且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他們反對君主
制是自發的,是他們反對袁統治的繼續。
更難預測的是那些政治領導人的不滿,他們雖然不是袁在清朝當官時的
隨從,但同他一起反對過國民黨,共同建立了獨裁統治。梁啟超就是其中之
一,他在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過程中支援過改良後的清王朝君主制,並在
獨裁統治的最初幾年中入了閣。他對袁的帝制運動的通告作出了反應,立即
發表文章給予毀滅性的抨擊。
甚至在袁多年的朋友中間,開始時就有明顯的退縮不前的故意拖延的表
現,也有最終發展到公開反對的少數例項。在這種趨勢中,惹人注目的是馮
國璋,中日之戰以後他就為建設現代化的北洋軍在袁的領導下工作,1915 年
他是南京的軍事首腦。19 世紀 90 年代以來袁最傑出的軍事部屬是段祺瑞,
① 張一麐:《心太平室集》,重印於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8(臺北,出版日期不詳),第
38—42 頁。朱爾典(1915 年 10 月 20 日),朱爾典書信檔案,FO350/13。
他在民國建立後任陸軍總長。同袁在政策上的諸多分歧,導致段 1915 年 5
月隱退。他拒絕了請他出山的各種懇求,直到袁不再堅持帝制為止。大多數
文武官員照例都全神貫注於掩護自已的側腹,但是袁帝制的積極支持者,少
於他政治機器中表示不贊成採取這個步驟的成員。
為什麼那些曾經為獨裁統治出過力的人,竟然會在不同程度上抗拒袁的
帝制呢?也許有人覺得,一個永久的朝廷阻塞了頂端,他們的野心就會受到
妨礙。不過有這種考慮的人只能是極少數,如果還有這種人的話。人們不安
的更普遍的根源,在於儒家道德關於不事二主的禁令。就前清官吏而言,這
種禁令用於當皇帝的袁比用於當總統的袁更為恰當。在另一個極端,有這樣
一些人,他們感到帝制已經過時了,其反動的含意使他們感到難堪。梁啟超
爭辯說,帝制是不必要的——它絲毫也不增加總統現有的權力——帝制無論
如何是已經死亡了的制度,無法引起人們的敬畏和服從。
在上述反對袁稱帝的各種各樣感情和論點的後面,人們察覺到一種潛在
的對袁領導的幻滅感。對於那些曾經支援過獨裁統治政策的人來說,要承認
這些政策產生了令人失望的結果是困難的。但那些脫離袁的陣營以抗拒其帝
制的人卻發現,他們現在支援的政治體制正是獨裁統治曾經譴責過的政治體
制。
例如梁啟超,他後來證實,他在帝制運動之前就對袁的統治感到失望。①
雖然他曾經積極領導了獨裁統治為使省當局隸屬中央而發起的運動,而在
1916 年他卻變成了明確號召實行聯邦制的運動的領袖。梁在 1916 年 3 月指
出,“省制有歷史上之根據”,他也可以充分利用它。②馮國璋和蔡鍔(他是
獨裁統治的合作者,後來變成武裝討袁的領袖)作了類似的政治上 180 度大
轉變。
袁的中央集權政策未能奏效。他實際上屈服於日本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