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② 關於陳獨秀的科學主義見郭穎頤:《1900—1950 年中國思想中的科學主義》。
① 陳獨秀:《敬告青年》,《新青年》,1。1(1915 年 9 月),第 1 — 6 頁。
且離開了個人解放的早期模式,這種模式被設想來作為道德上自我實現的一
個方面。個人主義的品德——獨立、自力更生——並不是以社會-烏托邦的方
式與從所有糾纏不清的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這一點相聯絡,這種解放是激進
的,實質上是不可思議的。相反,它們適合於基於婚姻配偶自由選擇的核心
家庭和所有成年人經濟都獨立的歐洲模式的家庭體制。更重要的是,這些品
德在其所起的作用上被視為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聯絡:“現代生活以經濟為
之命脈,而個人獨立主義,乃經濟學生產之大則……故現代倫理學上之個人
人格獨立,與經濟學上之個人財產獨立,相互證明,其說遂至不可動搖,而
社會風紀,物質文明,因此大進”。①
這種心理上的態度和社會結果在功能上相互聯絡的同樣信念,使《新青
年》關於自殺問題的討論很活躍,當改良時代的許多中國人尋求理解新的人
格理想並使之成為個人品格時,自殺問題曾經強烈地吸引了他們。早期的虛
無主義者曾譴責逃避現實的自殺而贊成自殺性的暗殺,理由是隻有後者不僅
要拯救自己也要改進世界。②當新青年運動的支持者們否定自殺行為傳統上被
承認的道德上肯定或反對的啟示時,他們本身便不再被打動,這事實上改變
了自殺的實際社會意義。不過,他們的意圖還是超過了虛無主義者對被動性
的簡單否定,從而懷疑以下任何行為的正當性,這些行為的基礎是儒家典型
的思想上自我剋制的道德理想和儒家關於行為要和擴充套件到道德之外的宇宙統
一體協調一致的假定。譚嗣同按照這些信條,選擇了殉難,但 20 年後在《新
青年》的世俗社會中,這種對死的選擇無論意願多麼高尚也僅僅被看作一種
對社會責任的逃避:只有活著才能鬥爭。①
對於《新青年》的信仰進化論的自然主義者來說,生命本身既是人的價
值的源泉又是進化的道德目的論的證據。在五四運動期間,法國哲學家享
利?柏格森作為西方聖哲吸引了新傳統儒家主義者的注意,他的“生命衝動”
學說,表明他理解科學推理所達不到的道德體驗的直覺的本質。但是,柏格
森的“創造進化論”,卻使陳獨秀和他的朋友們認為他們已建立了一種科學
的正確的哲學立場,這種立場重新肯定了人類在充滿人道主義目的的發展的
宇宙中天然相互依存的進化觀。青年,由於比較地說來擺脫了落後的傳統環
境的拖累,由於對老人統治的“階級”敵意,是最適合於作為進步性變革的
先鋒而行動的社會群體。青年也是那種假定能激發整個宇宙力量的生命力的
象徵。
按照這條路線,新青年運動的科學的、實用主義的現代主義者回到了形
而上歷史程序的宇宙觀理論。關於青春,這份雜誌的形而上學家李大釗②吸取
了不帶儒家道德象徵主義的儒-道宇宙論的象徵主義,讚頌一切自然宇宙運動
具有生命本身的固有價值:“大實在的瀑布,永遠由無始的實在向無終的實
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遠合所有生活的潮流,隨著大實
在奔流,以為擴大,以為繼續,以為轉進,以為發展;故實在即動力,生命
①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2。4(1916 年 12 月 1 日),第 29 頁。
② 沃爾夫岡?鮑爾:《中國和對幸福的追求:四千年中國文明史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所引。
① 陶孟和:《論自殺》,《新青年》,6。1(1918 年 1 月 15 日),第 22 頁;參見陳獨秀:《對於梁巨川先
生自殺之感想》,《新青年》,6。1(1918 年 1 月 15 日),第 25—26 頁。
② 關於李大釗的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