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得輕
松愉快。而且他堅持,建立在人性固有的互助本性基礎之上的無政府-共產主
義,和對無政府主義的任何個人主義的解釋沒有共同之處。①
另一方面,江亢虎仍然是民族主義者和斯賓塞式的達爾文派,相信經濟
發展有賴於在生產活動中利用人類固有的競爭本能。作為實現人類平等的手
段,他提倡廢除家庭,認為這是一項主要取決於婦女完全解放的改革;他還
提倡廢除財產繼承,這將促進健康的經濟競爭和勞動的專業化,同時保證公
共機構所培養的個人在死時將回報這些機構。②在西方社會思想家中,江尤其
感興趣的是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所表達的思想和蘇格蘭長老會的進
化社會主義者托馬斯?柯卡普——江把他的《社會主義史》譯成了中文。
組織上和學說上的分歧分開了這兩個團體。江亢虎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倡
導者,把他的社會主義俱樂部組織網路看作組織政黨的準備。他宣稱中國社
會黨到 1913 年已有 400000 成員和 400 個支部,雖然這無疑是誇大,但也反
映了他希望取得群眾基礎。這也說明了北京政府查禁的原因,查禁導致江於
1913 年末退居美國,而這一運動此後立即衰落。①另一方面,劉師復的《心
社》卻是在聯絡緊密而有組織的原則上建立的,它的個人至上論和親密關係
使禁止它要困難一些。辛亥革命以後,當這一事件所具有的復興的象徵性意
味著在社會實踐中推動大同理想的現實改革時,一些類似的無政府主義者鼓
動起來的團體就建立起來了,心社是其中最熱衷的。劉師復、張繼及其他人
所懷有的建立一個試驗性的鄉村共同體的夢想,從未被這些團體中的任何一
個實踐過。不過,心社仿效了巴黎《新世紀》小組所提倡的集體自助模式:
成員們靠部分地由捐助和團體所有的生產企業如餐館和印刷廠所籌集的共有
基金養活自己,還居住在共有的住宅裡。
比這些試驗性的公社生活試驗更重要的是,烏托邦和道德上完善的自我
理想的結合結出了禁慾主義和自我剋制的個人行為規範之果。發誓贊同這種
規範,實際上成了確定一個人在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團體中的成員身份的標準
儀式。心社的規範在其限制酒、煙和肉食方面表現出一種與傳統宗教的聯絡,
把罪惡和腐化聯絡起來;反對訂立婚約、反對參加宗教,或者反對擔任任何
性質的政治職務的規定,明確反映了無政府主義者的目標;而自主和平等的
解放了的人格理想則必然要求禁止僱傭奴僕或者乘坐黃包車或轎子。其他無
政府主義團體的準則比心社要寬鬆些。由原來《新世紀》的領導人於 1912
年建立的規模最大的進德會,甚至按照個人承諾的程度考慮會員身份的等
級。對人類弱點和對現存社會體制需要的這種讓步,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心社 1915 年後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客觀的事件:劉師覆在那一年
因肺結核而過早地死去,這是在這個團體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受到
動搖之後不久,世界大戰使克魯泡特金領導的歐洲母體組織的國際主義原則
受到嚴重的考驗。不過,在 1912 到 1915 年之間,心社出版了 4 本從《新世
① 上海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公佈〔師復〕:《無政府共產黨之目的與手段》,《民聲》,19(1914 年 7
月 18 日)(香港龍門書店重印,1967 年),第 222—225 頁。
② 江亢虎:《洪水集:江亢虎三十歲以前作》。
① 馬丁?伯納爾:《1907 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第 91 頁。
紀》中選編的選集、許多小冊子和大張印刷品,以及《民聲》雜誌,以中文
和世界語刊行;①它還在幾個城市設立了分支機構。晚至 1919 年,據說心社
的鬆散的後繼者還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和陝西省活動,用的是群社、
無政府主義同志社、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