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4/4 頁)
社、平社之類的名稱。②原來的《新世紀》小組在 1915
年後也在繼續活動。雖然它的領導人李石曾和吳稚暉仍然以歐洲為基地,但
它透過在法國發起一系列創新的工 -讀計劃對中國的學生運動有重大的影
響;在法國,戰時動員已導致勞力短缺。在 1912 至 1920 年之間,幾百名中
國學生在國外學習時,用這種方法集中他們的收入以養活他們自己和他們的
同伴。
1912 年後,這些革命社會主義者的團體對中國激進主義的貢獻,更多地
是透過教育宣傳和社會實踐而不是透過學說上的革新。與它們之前的那些團
體比較,1911 年後的這些團體對社會實踐表現出高度的關心,這促使它們更
密切地注意其歐洲樣板的組織工作。這從而導致除了國內型式的無政府主義
團體之外,又努力於政治上的建黨和大眾教育,在上海,還試圖組織城市工
人。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之間的年代裡,對無政府主義表示同情,把它當
作現代的大同理論,這在具有激進傾向的中國人中是普遍的。1917 年以後,
這種同情擴充套件到了蔡元培校長領導下的北京大學,他鼓勵思想自由,鼓勵復
興進德會和《新世紀》模式的工-讀計劃。相當多的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成員,
包括毛澤東在內,回憶說,在 1920 年後改信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前,無政府主
義在政治上曾經吸引過他們。甚至“共產主義”這個詞,一直到那時,也普
遍地被理解為是無政府主義者的而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用語。①
因此,在 1919 年之前,西方的社會主義傳統主要是以無政府主義的而不
是馬克思主義的名義而為中國所知。朝向無政府主義使得中國人熟悉歐洲和
美洲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的基本輪廓,但只熟悉很少一部分社會主義的原始文
獻,而且壓倒一切地來自克魯泡特金和他的同伴。在 1917 年以前曾被改良
者、也同樣被革命者附帶地談論過的馬克思主義,是和不適於中國環境的議
會民主和工業生產情況下的歐洲社會民主和勞工運動相聯絡的。中國的社會
烏托邦主義者強調家庭關係的革命,這就提出了一個非馬克思主義的主張;
把個人生活的改造當作革命過程中其他變革的一個原因,而不只是一個結
果。朝向無政府主義,在某些方面仍為後來正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做了準備。
它使人們知道了與斯賓塞的理論相競爭的馬克思主義式的歷史階段論,也使
人們知道了透過革命過程而起作用的關於變化的辯證觀點。它培育了一種樸
素但卻強烈的階級意識,和對作為發展動因的普通民眾的同情關注。此外,
依據中國社會烏托邦主義發生和發展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激進主義觀點,可以
更好地理解後來中國共產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所堅持的某些組成部分。它們
包括毛主義者所強調的文化方面的改造和個性改造,使之作為革命變革的自
主的源泉;他們不喜歡城市工業經濟的理論解釋而贊成農業村社的社會動
員;他們懷疑職務上的“界”會產生階級差別;他們熱衷於“自力更生”;
以及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他們需要依靠經過教化的人的能力作為變
革的動力,這既能導致躍進到太平盛世的烏托邦似努力的勢頭,也能導致經
① 《民聲》,1—33(1913 年 8 月 20 日—1921 年 6 月 15 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