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4 頁)
接受,並贊同梁啟超 1902 年反對康有為的
論點,即使儒家思想成為一種宗教是歪曲了孔子的真正精神。①基督教的“宗
教”觀念應用於儒家傳統,孕育了它的對立面,即理性主義的聖人模式。世
俗的價值,如憑理智行事的寬容、承認肉體、否定來世,由於這種理論而成
了儒家意識的特點,並保護其以順應科學真理為基礎的信念。
在 1913 年,哲學家張東蓀以溫和地批評民國初期儒教會激增的方式,提
出了一種微妙的折衷主張。②張在理論上從對中國學說的分析轉到了西方的宗
教哲學,他提出威廉?詹姆斯的宗教定義對此沒有留下疑問,即既包含本體
論也包含倫理學的儒家思想應包括在這個概念之下。與此同時,也贊成宗教
信仰進步形式的科學的合理性,指出《易經》的教導:太極的超現象世界是
不可知的,道是一種宇宙進化的原則。作為一種推論,張讚揚儒家的倫理學
與現代社會主義的道德理想是和諧一致的。
因此,這些儒家的維新者,無論他們是為一種國教,還是為把孔子當作
理性主義者,或是為“理性的宗教”辯護,全都用這類論證方式,即依賴一
種進化論的框架但付出了本質上顯得是功利主義的代價。即使他們的論證沒
有要求信仰作為社會秩序保證的赤裸裸的工具主義,他們也普遍地把它看成
對正在發展的社會制度是起作用的,因而必須不用某種遙遠的大同世界的詞
語,而是用現在的詞語去證明這種作用。但是,支援脫離了儒家神秘主義或
禮儀的儒家人文主義,是使信念的核心依賴於一種社會-政治的道德;這種社
會-政治的道德已深受變化的損害,而且它的倫理準則儒家改革者自己早期曾
予以抨擊。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等同於當代科學的理性主義的理想,這使
① 夏曾佑:《中國歷史教科書》。見蔡元培《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的分析,《申報》創刊 50 週年紀念刊
《最近五十年》。
① 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新民叢報》,2(1902 年 2 月 22 日),第 59—72 頁。
② 張東蓀:《餘之孔教觀》,《庸言》,1。5(1913 年 6 月)第 1—12 頁。
信仰更容易受到科學本身的更徹底的理性主義的挑戰,科學本身的理性主義
從宇宙觀上說,是以原子物理學而不是以《易經》為基礎;從真理型式說,
源出於實驗而不是源出於傳統上確認的信念。這種宗教-世俗的兩極分化最初
產生了“宗教的”和“理性的”聖人兩種看法,而以廢棄“理性的”聖人而
結束。
到了五四時期,關於儒家學說現代形式的討論,已把新傳統主義者導向
一種人類生活中的“宗教問題”的新意識,這在前十年的討論中未曾充分研
究。按照這種觀點,所有以前為使儒家學說發展、現代化的策略,都被視為
同等地受到功利主義的玷汙。在五四期間對“宗教問題”的討論中,進化的
臆說成了世俗主義者們的專利,他們認為,隨著進步的歷程和科學知識的逐
步完善,“宗教”將變成社會上過時的東西。西方科學給早期的改良者提供
了自然界與理想的社會準則協調作用的理論模式,現在它被改造成一種向他
們挑戰的實證主義的驗證方法。隨著這一變化,為信仰而辯護也改變了立場。
不僅從進化論退卻,而且重新專注於源自西方的認識論問題,科學的理性主
義驗證理論將受到真理的“直覺的”模式的反對。①
主要的直覺主義的形而上學家是年輕的北京大學的哲學家梁漱溟,他本
身是這個改革時代最先進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他在民國初年經歷了一場信
仰危機,這最初把他導向佛教信仰,然後又逐漸把他導向儒家信仰。②當由在
法國留學的一個團體領導的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們,在 1912 年就“宗教問
題”開始一場公開辯論時,梁談到他自己改變信仰的心情,在這之前他幾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