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頁)
析過的那樣,這種探求採取了女主人公從理想主義發展到理想幻滅這一過程
的形式。冰心對“年青一代在痛苦的轉變時期進退維谷的處境”①的處理,是
更理想主義的,“富於哲理”。與黃廬隱不同,因《寄小讀者》而馳名的冰
心,傾向於多愁善感地描寫母愛,並根據作者自己童年歡樂的形象將世界理
想化。文學研究會創作的最佳樣品是由葉紹鈞提供的。按夏志清的意見,在
《小說月報》發表作品的早期作家中,葉紹鈞是“最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他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始終保持了“高超的才能”和“高雅的感情”,
在這些方面,他的同時代人中很少能與之匹敵。②葉紹鈞早期的短篇小說大都
是以教育為主題,這反映出他自己作為一位虔誠的教師的經歷。這些故事表
現出的哀愁並非來源於主人公個人的苦難(如像郁達夫的作品那樣),而是
出於對主人公力圖實現自己的目的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熱情關注。在一篇又
一篇的故事中,葉紹鈞都描寫理想遭受挫折這一模式:熱心而富於理想的教
師們到處碰壁、失敗。在他的長篇小說《倪煥之》中,葉紹鈞簡要地描繪出
了一位作為教育改革者的五四知識分子的肖像。這部基本上是自傳體的小
說,是第一批出版的有不少優點的書中的一本(1927 年)。它敘述一位小學
教師的經歷,他對教育和社會改革的玫瑰色的設想,最初是由他所在學校的
校長和他的女友的愛情培育起來的,但卻被政治環境的陰暗的現實所粉碎。
主人公最後得傷寒症死去。
茅盾稱讚《倪煥之》的生動的現實主義,認為是值得重視的成就,但茅
盾同時也指出,儘管小說結尾處表現出幻想的破滅,葉紹鈞在一定程度上仍
是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他一面描寫城市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一面
卻又不惜點綴幾筆“光明”。對於葉紹鈞,“美”和“愛”是人生的意義的
真諦,是將灰色的生活轉化為光明的基本條件。①但是儘管葉紹鈞態度誠懇,
技巧純熟,並且感覺敏銳而有修養,他仍然不能和五四時期最成熟最深刻的
作家魯迅相比。雖然魯迅只寫了兩集短篇小說(而葉紹鈞寫了 6 集),他卻
給本來是很淺薄的五四早期文學帶來了思想的和藝術的深度。因此應該予以
更加仔細的分析。
在同時代人中,魯迅作為一個有創造性的作家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
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懷舊》,雖然是在文學革命之前用文言文寫成,卻已經
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敏銳感和成熟的技巧。②魯迅此後所寫的以他的傳統味很濃
的故鄉紹興為背景的短篇小說,洋溢著一種主觀的抒情韻調,這表現出他對
自我與社會問題的複雜而迷惘的反應。雖然魯迅的這些小說被看作反傳統的
文學而受歡迎,但對以兩個主要文學團體為代表的那種早期創作成果來說,
卻是不很典型的。
魯迅本人曾經不止一次地說過,有兩種重要的激情促使他從事小說創
作。他聲稱其目的是啟發人民和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
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①但是他也承認他的
①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 73 頁。
② 同上書,第 57—58 頁。
① 轉引自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第 89 頁。
② 關於這篇小說的重要性的分析,可參閱雅羅斯拉夫?普魯舍克的《魯迅的〈懷舊〉:中國現代文學的先
驅》,《哈佛亞洲研究雜誌》,26(1969 年),第 169—176 頁。
① 魯迅:《魯迅全集》,3,第 203 頁。參看威廉?萊爾:《魯迅對現實的洞察力》。
小說是他個人回憶的產物:他寫作是因為他無法從記憶中抹掉那些一直煩擾
著他的某些往事。因此他在小說創作中極力將對個人往事的回憶和對民眾進
行思想啟發二者,藝術地結合起來。他試圖重新整理自己對個人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