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的朋友看了看窗外說道:“也不知道牽扯了多少人,我希望沒有人受重傷,我也曾遇到過一次交通事故,我想最糟的是事後那種恐懼感。”
想象一下現在有另外一個朋友過來了。你們把剛才那件事也告訴了他。“那一定很嚴重,”他說道,“街上還有好多玻璃呢,我數了一下至少有8條剎車印,有一個電線杆子上還有紅色的東西,而且還彎得快到地了。也不知道有幾輛車出事了。希望不需要那些醫護人員,我就出過一次事,沒有一輛車走得動,還是拖車組來的人把車拖走的。”
。←蟲←工←橋書←吧←
第14節:第二章人們如何做(3)
當你觀察某個人的行為或對話時,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人更多地關注“事情”還是關注“人”。或者可以說,是關注“什麼”還是關注“誰”。
如果一個人關注更多的是事情(即“什麼”)
· 談論的是事情的細節,或是寬泛的計劃,或是相關的目標。
· 看、聽、關注一些諸如日程、目標、計劃、行為表等方面。
· 因為達成了什麼目標或未做某些事而喜怒(“我很自豪我們提前完成了這個”或者“我擔心我們漏掉了重要的細節”)。
· 可能不大關心團隊氛圍或是“團隊健康”的問題,只要工作完成了就好(“我不在乎你們是否喜歡對方,只要能把活兒幹完!”)。
· 獨自工作,學習新的東西。
· 從目標、機制、細節和結果的角度考慮新的想法和任務。
另一種人則會更多地關注人(“誰”)
· 談論任務參與者的技巧或是個性。
· 看、聽、關注諸如團隊交流、團隊質量、語言技巧、關係等方面。
· 因為誰參與了工作的完成或使人們如何一起工作而喜怒(“真高興能有機會跟蘇一起合作,”“我們合作的這麼好,把任務完成了,真是太驕傲了!”或者“我擔心還潛藏著一些衝突”)。
· 可能不大在意短期的目標或是日程,而在乎長期的關係或是“團隊健康”。(“我不覺得錯過了截止日期是個問題,因為我想我們的團隊已經開始進入良性軌道了”)
· 透過跟別人討論來學習新東西。
· 從人的,或是事情結果對別人的影響的角度來考慮新的想法或任務。
用這種方式,你就會立刻發現剛才那兩個朋友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表現。第一個朋友很顯然關注的是人——誰身在其中,多少人,他們經歷了什麼等;而第二個朋友則更關注事情——發生了什麼,做了什麼,後續清理工作以及相關問題等。當然,這並不代表誰比誰聰明,他們只是關注點不同。
菲舍爾博士和系主任在預算問題上的看法差異也是這樣。她關注的是人,而他關注的是事情,不同的角度而已。如果不能夠認識到這是兩種行為的差異,就很容易困惑或讓人洩氣。
這是兩個差異中的第一點,為了觀察行為,你必須理解這一點。
方式的不同——謹慎與果斷
想象一下你在當地一個大學上課。你很早就到教室了,獨自一個人待在教室裡直到老師走了進來。一進門,這位新老師臉上就出現了困惑的表情。你問:“怎麼了?”
→虹→橋→書→吧→BOOK。
第15節:第二章人們如何做(4)
“太不好了,”老師輕聲說著,並謹慎地繼續道,“學校後勤的教室佈置一直就是個問題。我都已經告訴過他們好幾次了,我們的桌椅需要10人一組的擺放,可他們還是一排一排地放著。還好,我來得早,可以重新看一下教案,調整我的計劃。”說著,你的這位新老師坐在了教室的前面,翻開了教案……
現在,還是這個情景,只是換了另外一個老師。這次,這位老師給你的回答似乎聲音很大,而且語速快多了:“這幫不怎麼樣的後勤部門啊,又幹這種事兒!我都告訴他們三回了,我需要桌椅一組一組地擺放,可每次他們都按排擺。還好我來得早!快,幫我動動這些桌子。”還沒等你反應過彎兒來,就已經開始幹上活兒了!
上述兩種型別的老師展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方式。當你觀察某人時,可以問問你自己,他的表現是更傾向於“謹慎”呢,還是更傾向於“果斷”。為了理解這兩者的含義,你可以把“謹慎”看成是試著適應條件和環境的表現,而把“果斷”看成是試著改變現狀。我們會看到,它們揭示出了個人方式的不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