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現象與父母老師的期望、報紙上頌揚的“狀元經驗”聯絡起來的時候,就會知道,為什麼我們的30個研究物件大都不是“第一名”。
3。每一個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潛力。這個環節至關重要。所以,通向“E學生”的第一推動力,不是天賦聰慧,不是重點學校,不是“名師家教”,不是父母的眼睛緊盯不放,不是任何“來自外界的壓力”,有一樣東西比這一切都重要,那就是“發自內心的渴望和熱愛”。
4。拋棄了“不能偏科”的舊觀念。“一技之長”比“平分秋色”更容易促使一個學生成為“E學生”,尤其是在大學階段。
5。孩子的“開竅”與教育環境有著更大的關聯度,而不像我們通常以為的僅僅與孩子的年齡相關。在90%的案例中,孩子的“開竅期”發生在大學二年級到大學三年級,而不論他在這時候是14歲(比如張亞勤和沈向洋)還是20歲(其他所有按正常年齡上學的人)。
6。真正知道“我到底要什麼”的學生,通常比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生還要快樂。
txt小說上傳分享
離家時刻(1)
我很奇怪,現在的孩子十###歲了去上大學,媽媽還要陪著。
——張亞勤
1978年盛夏,中國中部一個城市中心的火車站。
那一天,車站上人很多,又髒又亂。周圍都是大人,亞勤夾在他們中間,顯得特別矮小,還很瘦,一副發育不良的樣子。這也不能怪他,他才12歲。
可是從這時起,他就要離開家,離開媽媽。他已經是大學生了,對他來說,大學校園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他以前只知道那是個青年呆的地方,可是他還沒有走出童年時代呢。
周圍人擠人,有人撞了他一下。他手裡提著的包掉在地下。那一瞬間,這孩子有點慌,拉緊媽媽的手,覺得抓到了一個依靠。說來也怪,在媽媽身邊的時候,他從來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現在,就要離開媽媽了,他才第一次從那隻手上感覺到安全。可是他知道,媽媽不會陪伴他。媽媽在他走出家門的時候就已經說了:“你的未來旅程要獨自一人去走。”
他仰起頭來,看看媽媽。媽媽注視著他,眼光裡面有一種異樣的光彩,與其說那是憐愛,不如說那是鼓勵。
“去吧,你能行。”媽媽說。
這話在亞勤聽來是那麼熟悉。過去的這些年裡,每逢關鍵時刻,媽媽就在他的耳邊說:“去吧,你能行。”一次又一次跳級上學的時候、獨自出門旅行的時候、參加數學競賽的時候、得了肝炎去住院的時候、在中國科大的報名表上寫下自己姓名的時候,媽媽都是這樣說的。那時候媽媽眼睛裡面的光彩,就像現在一樣。
羅伯·麥克納馬拉曾經說:“人腦和人心一樣,朝著被讚賞的方向走。”事實真是這樣的。每個傑出孩子的周圍都有一個鼓勵和讚美的世界。很多人見了這情形,都會有個誤解,覺得一個孩子是因為聰明,所以值得讚美,其實情形往往相反,孩子是因為得到讚美,所以才聰明起來。
外婆一直誇獎亞勤有天賦,總是對他說,“那是你媽媽爸爸給你的最好的禮物,千萬不要浪費了。”他對外婆像對媽媽一樣親,小時候總是往外婆家裡跑,還記得外婆常常說:“去吧,你能行。”後來媽媽每次對他說出這幾個字的時候,他都會想:“媽媽一定是從她的媽媽那裡學來的。”
亞勤和媽媽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默契:從來沒有什麼特別的親密,但卻彼此信任。母親總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還喜歡說:“讓孩子知道他很聰明,他就真的聰明起來了。”天下的母親都喜歡誇獎自己的孩子,都知道父母的表揚和認可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重要意義。這位母親的與眾不同在於,她懂得誇獎的藝術。懂得什麼時候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什麼時候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她的誇獎常常出其不意,每當兒子表現出懦弱、猶豫、挫折,她的激勵就特別頑強。可是人人都在誇獎她的兒子時,她卻相信,兒子已經不需要誇獎了。
亞勤在太原讀中學的時候,整個城市都在談論他,還要“掀起學習張亞勤的熱潮”。我們在前邊提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遺漏了其中一個情節,現在不能不說。那一天亞勤見到這條標語的時候,覺得特別有意思,跑回家來眉飛色舞地告訴媽媽,想要媽媽和他一同高興,不料媽媽只是淡淡地說:
“沒有什麼好讓人家學習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
19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