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經學得比較好了,或者說,你稍加註意,就能做得像模像樣。像以前,國人沒怎麼聽過音樂會,結果剛開始看的時候喜歡中途鼓掌,鬧了些國際笑話,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基本沒有了。
其實,這就像鄉下人進城會鬧笑話一樣,不是他傻、他笨,而是他不瞭解。你拿這個開人家玩笑,那別人也可以拿類似的事情取笑你。你嘲笑農民,那在許多歐美國家看來,你還是一個農民呢——一個發展中國家的IT民工、金融民工而已!
所以學習禮儀,不要拘泥於一招一式的瞭解與模仿,關鍵是要掌握禮儀的本質——尊重。
所謂的“禮儀之邦”
“禮儀”“禮儀”,這是兩個字,雖然大家說的時候也會簡化成“禮”,但在學習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到了“儀”這一部分。“儀”是形式,怎麼穿戴,怎麼吃飯,怎麼走路,很直觀,容易學,但是“禮”就不一樣了。“禮”是本質,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是要發自內心地尊重一個人。但是我們在傳承禮儀的時候往往本末倒置了,只講儀,不講禮,甚至不惜犧牲禮儀的精神,只為了裝裝樣子、裝點門面。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我們是禮儀之邦”。但是你好好想一想,我們現在還有多少禮儀呢?幾乎沒有了。過去,中國人見面後有磕頭、打拱的,有作揖、抱拳的,但是現在呢?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你就會發現,我們的禮儀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種了,那就是握手,而握手這種方式還不是我們自古就有的,是西方的。
而且握手這種禮儀還是在很多非常正式的場合下才會用到,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連手都不握的。大部分中國人熟識以後,見了面通常是叫一聲,就算是打過招呼了。你想,人和人之間,見了面都最基本的儀式都沒有了,也談不上有多尊重,還有什麼資格叫“禮儀之邦”呢?
我們在什麼時候最喜歡提“禮儀之邦”這個詞?不是在反思國民素質的時候,而是有外國人來了的時候。最明顯的就是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時候,當時北京很多地方打出了諸如“建文明城市,辦人文奧運”、“迎奧運,講文明,做有素質的北京人”一類的標語。這給人感覺的就是:因為要辦奧運會了,所以我們得文明一點了。潛臺詞就是,要是不辦奧運會,我們就可以不文明、不禮貌了,沒有素質也沒有關係。
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我們的電視、報刊就是這麼宣傳的。像北京的一些報紙那一期間開闢了迎奧運專欄,專門教你要怎麼做個有素質、懂文明的好市民。有篇報道給我的印象特別深,說的是許多社群為了迎接奧運會,組織了一大幫老頭、老太太在社群附近糾察不文明行為。夏天到了,有個男的在小區裡光著膀子乘涼,一個老太太看見了,上去就是一頓海批,大意是,奧運會就要開始了,到時候會有很多外國人來,你這樣做很丟中國人臉的,知道嗎?
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我們所謂的禮儀其實就是面子。我們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做一個文明人,而是怕丟臉,外國人要來了,我們裝出一副文明人的樣子給他們看。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時也是如此,之前就有媒體報道說,上海人如何如何無禮,有些人竟然還穿著睡衣出來散步。於是,上海方面趕緊出臺個檔案,說“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要求市民別再穿睡衣睡褲出門了。
禮儀的本質是尊重(2)
是啊,世博就要開始了,我們要講文明瞭,因為外國人要來了。那外國人走後呢?只剩下中國人自己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無所謂了?是不是這時候隨地吐痰都沒人管了?
功利教育下的產物:禮儀=面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不是說大家天生如此,國人素質低下,而是我們的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的。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功利的禮儀教育。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出去時要注意,對人要有禮貌,別給爸媽丟臉!”上學時,老師會交待說:“你這是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到那兒之後客氣一些,禮貌一些,別給學校丟人!”工作後,領導也會說:“出去見客戶時,你代表的是單位的形象……”總之,不是代表這個代表那個的,就是為了給自己掙面子。我們接受的不是禮儀教育,而是面子教育!
如此功利的教育嚴重違背了禮儀的自律原則,結果是,大多數人在禮儀方面缺乏自律精神。比如說,現在紅燈亮了,附近沒有交警,也沒有攝像頭,那我就闖吧!忽然想吐口痰,一看,附近沒有人,那我就吐在地上了。現在離開客戶公司了,也沒有同事在場,我就把皮鞋拖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