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但是就中國而言,先秦文獻沒有隻字言及“果酒”;直到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才出現不少小口大腹如尊、罍、盉、小壺、高足杯等與後世酒器同形制的陶器,其造型顯然是為了保持酒味醇永,這時中國應當有了酒。《說文解字》說儀狄作酒醪,大禹喝後味道很美,就疏遠了儀狄,恐怕自己沉酣,荒廢政事。有趣的是,大禹的時代正與龍山文化晚期相近,所以儀狄造酒的傳說,也許正是事實的反映。
商人好飲酒,紂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甲骨金文中,時有醴、鬯、稷鬯的記載,醴是甜酒,鬯是和以香草釀成的酒,稷鬯是用稷和香草釀成的酒。彝器中,盛酒的有尊、彝、卣、壺,溫酒的有爵、角、斝,調酒用盉,飲酒用觚、胱。考古方面,藁城臺西遺址中發現八公斤半的商代酵母,商代古墓所出土的青銅瓶裝有酒,儲存完好,時間在三千兩百多年前,比起地中海沉船殘骸中所發現的羅馬葡萄酒要早得多,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酒。
周代,《尚書》有“酒誥”,告誡人不可酗酒。《禮經》中有酒正、酒人、鬱人、鬯人、司尊彝、漿人、大酋等與酒有關的官職,《楚辭》中有酎、瑤漿、椒漿、吳醴、凍飲等和酒有關的詞彙。韓非子有“宋人酤酒,懸幟甚高”之語,可見戰國時代已有酒店和酒旗。漢代帝王屢次賜民“大酺”,飲酒作樂、百戲騰歡。
再就釀酒而言,西漢揚雄《方言》已知制餅狀曲;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始見酒藥,發展為大麴和小曲;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用專卷論“造神曲並酒”之法,可說是世界最早的釀酒工藝學。至宋代,朱翼山《北山酒經》,更成為專書,又有“幹曲”之法。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高濂《遵生八箋》、宋應星《天工開物》亦莫不有制曲造酒之論。而我國白酒起於何時?其說不一。以文物為證,目前已發現一套金代銅製燒酒鍋(1975年河北青龍縣出土),經有關部門進行鑑定和蒸酒實驗,可以確認起碼在金世宗大定(1189)之前,中國已有蒸餾酒。
就因為中國釀酒技術甚為發達,所以古來所釀造之酒類品目甚為繁多,見於宋人者如李保《續北山酒經》即有四十六種,張能臣《酒名記》所記府邸、酒樓、地方之名酒近二百種、宋伯仁《酒小史》更載歷代名酒百餘種;而今人曾縱野所編著之《中國名酒志》,分白酒、黃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四類,計收名酒二十二種,優質酒五十八種;而臺灣之啤酒、金門之陳高,亦有口皆碑。則中國酒文化真是垂數千年而煌煌乎彰明較著。我們甚至於可以說,沒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國家,必然釀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
但是,“酒文化”的範圍何其浩瀚,即“制曲釀造法”,已足供化學家寫作專書。筆者雖然以此杯中物倡導“人間愉快”,有所論說,但涉獵所及,實屬寒儉。只是一得之愚,往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擬從“酒之禮俗”、“酒之禍福”、“酒之人物”、“酒之文學”略作觀照,希望藉此聊供“吾徒”談助而已。敢從“酒之禮俗”說起。
曾永義:酒史、酒話、酒文化(2)
一、飲酒四部曲
(1)拜、祭、啐、卒爵
古人飲酒,就“儀禮”而言,約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以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嘖嘖稱美,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卒爵”,也就是“乾杯”,這是古人的禮。因為古酒淡薄,乾杯不算難事。
而“乾杯”,今人每說“先乾為敬”,但古人卻是“後幹為敬”。
《禮記?曲禮》說“侍飲於長者”,“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意思是說陪侍尊長喝酒,尊長舉杯未乾,年少的,就不敢喝。而賓主之間,則是客客氣氣,有節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時總要說句類似“祝您長命百壽”的話語,所以敬酒又叫“為壽”。
普通“為壽”以三杯為度。《禮記?王藻》說,君子飲酒,飲了一杯,表情肅穆恭敬;飲了兩杯,顯得溫雅有禮;飲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進退。這是筵席上禮節的分寸,因為如果“酒過三巡”猶然不止,量淺的人難免失態。《左傳》記載晉靈公賜趙盾飲酒,埋伏甲兵要攻殺趙盾,趙盾的貼身侍衛提彌明察覺陰謀,急忙登階入堂,說:“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於是扶出趙盾逃難。可見“三爵”是禮,過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禮節約制而縱飲為歡了。所以曹植詩《箜篌引》說:“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