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頁)
後,照例唸誦了一段經文,這才微睜雙目,目光從眾人面上掃過,看到劉昊的時候,活佛面色微動,特意念誦一遍六字言,然後說道:“諸位找我的目的可是為了他?”
案件資料到手後,武鎮方才知道劉昊屬於突變人類的身份,聽活佛這麼說,即便這個問題與案件沒什麼關係,他依然反問道:“活佛為什麼這樣講?”
達通仁波切嘴角上翹,向劉昊伸出右手,由於臉上皺紋太多,老鬼也看不出對方是哭是笑,估計對方意思是要和自己握手,他起身上前,伸手和活佛相握。
第一百一十四章 … 生、住、異、滅
通仁波切就這樣與劉昊保持著握手的姿勢超過一分鐘略閉上眼思考一會,說道:“我感覺這位施主脈輪特殊,忽強忽弱,這樣的脈輪面相,老喇嘛生平僅見。”
劉昊還以為接下來達通仁波切會象許多小說或者電影情節一樣,來一句諸如:你我有緣之類的俗話,然後送點寶貝什麼的,沒準過幾天就能幫自己化險為夷。結果對方並沒有繼續說下去,反而轉頭對武鎮方說道:“既然不是為了他而來,幾位風塵僕僕,到底有什麼事情?”
洪森對於活佛神神叨叨的舉動有些不高興,也不多說,起身遞過去一張列印紙,上面是宋清書整理的古梵文圖案。
不高興歸不高興,洪森該有的禮貌還是有的,遞紙的時候用的是雙手。達通仁波切也用雙手接過紙張,屋內的光線並不算明亮,看起來活佛年紀大眼神還不錯,略微觀察了一會,將紙張小心地放在面前的木桌上,問道:“這四個梵文你們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
在場眾人中,只有武鎮方對於活佛的尊重與景仰更多一些,出於對民族政策與當地習俗的瞭解,武中校斟酌著回答道:“是兩件文物。”
達通仁波切很熟練地拉動手邊的一根繩子,一個歲數不大,看起來十分機靈地小喇嘛閃身進入房間,下意識地想要匍匐於地,目光放在幾位來客身上,這才將半撲的姿勢改為鞠躬。
達通仁波切說了一長通藏語。目送小喇嘛出去,這才解釋道:“三道門,全都關好,讓他守在門口,不準任何人進入。
”
既然達通仁波切如此重視這幾個字,恐怕他下面要說地話就比較重要,劉昊伸手入懷,剛想啟動手機的錄音功能。卻被對方阻止道:“即便我看世間平等,蓋佛一字,修身為本,乞求來生轉世已是著相,只是礙於痴男愚女眾多,我佛也需人供養。我也不想讓徒子徒孫沒了生計,因而愁苦,有些事希望你們理解,錄音就不要了。”
劉昊詫異於達通仁波切看穿自己的意圖,武鎮方在一旁很直白地說道:“我們保證法不傳六耳,也請您暢所欲言。”
洪森聽了這話,多少對這位務實的活佛有所改觀,示意劉昊收起手機。
“佛教誕生兩千五百餘年。這些梵文是當年佛陀誕生之前所用文字,可識者寥寥無幾,我也只能推斷出它們的大概意義。”達通仁波切似乎感受到武鎮方的誠懇。解釋道:“我佛駕臨之前,曾有吠陀教通行於世,這些梵文就是吠陀教所用文字,史稱吠陀梵語,雖然字有四個。在我看來,所表示的意思卻只有兩重,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兩處代表住,這兩處代表異。”
包括武鎮方在內,所有人都能看明白對方指點地是哪兩個圖案,也都是滿頭霧水,絲毫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
達通仁波切飲了一口茶水,略微清了清嗓子,習慣性地念了一句六字言,這才接著說道:“佛有四相,生、住、異、滅,用現今人的話可以簡單解釋成事物演變的四種狀態。”
發覺五位訪客聽完自己這句話都很驚訝,達通仁波切開懷大笑,說道:“我的漢語並不太好,我可不是那些只知道吃齋唸經的老古板,既然信佛,就要通佛,不過,佛,也是一種思想,總要了解其它思想,才能互相印證,才有進步。有個小活佛都已經開始用流行歌曲宣傳佛理,我研究一些思想哲學方面的東西,活到老,學到老,有什麼好奇怪地?”
劉昊的實際歲數比達通仁波切還大,所以對他的話深有感觸,贊同道:“活佛能做成您這個樣子,實在難得。”
“過獎了,長話短說吧,生,可以理解為從虛空中產生,住,意思就是世間萬物總有停止不動,不會變化的那一點。異,自然就是從不變轉成變化,滅,有生就有滅,從虛空中產生,最後必定歸於虛無。”達通仁波切收斂笑容解釋之後,問道:“我這樣說幾位是否明白?”
“能否這樣理解,假設這些圖案代表兩個意思,也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