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公路剛好有99個彎,暗合了“天有九重,雲有九霄”之意。通天大道全長千米,就在這麼短的距離裡,它的海拔卻從200米急劇提升到了1300米,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
數不盡的石柱、石峰,是舉世罕見的石英砂岩山體。按地質學的說法,張家界地處雲貴高原隆起區與洞庭湖沉降區之間,既受到隆起的影響,也受到沉降的牽制,加上喀斯特岩溶地質極其發達,地表流水切割強烈,形成了這種高低懸殊、奇峰林立交錯的地貌。
原始的地質風貌是長江流域唯一的,也是儲存最完好的。對於外界的人來說,張家界有難以描繪的神奇和美麗。那麼,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這裡的奇峰異石呢?
大約在億年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遺體化為塵土、凝結成岩石,沉積為大約520米厚的石英砂岩。隨著地球的旋轉、地殼的運動,張家界終於以它崢嶸的面貌,浮出了海面……
曾經滄海,張家界以沉積岩石的形態遺留下來,一層層的紋理,便是海浪不斷淘洗石英砂礫和生物殘骸的痕跡。
裸露的斷裂的石英砂岩在大自然的妙手下開始了億萬年的塑造。在重力的作用下臺地變為峽谷。流水、洪水、風霜、雨雪從不同方向,以不同力度鐫刻著山體與石壁。於是,大自然的丹青妙手,終於雕塑出這方鬼斧神工的神話之山。
從鷂子寨的山峰往下俯瞰,山谷間有一條溪水,水流不大。在滿山遍野的綠色中,它宛如一條白練穿梭其間。這水和一座峰,相依在一起,走過共生共榮的歲月,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金鞭”,峰叫金鞭峰,溪叫金鞭溪。
金鞭溪兩岸古木參天,林廕庇日。有詩人這樣吟誦:“清清流水清清山,山入畫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畫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
說起半個世紀前的金鞭溪,當地的老百姓形容這裡是“高山水冷石頭多,不是過溪就爬坡”的窮山惡水。
這位老人每年都要來金鞭溪,看望40多年前他親手栽下的第一棵樹。
劉開林(原張家界國營林場場長):這棵樹是1959年的下半年才種到這地方,就這麼高,才到這兒,你看現在,我這次上來一看,已經長得這麼大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九集 水映三千峰(2)
47年前,30歲的劉開林來到荒無人煙的金鞭溪,擔任了張家界林場場長,創造出一個鮮為人知的新神話。
當年,90多名職工在劉開林的帶領下,封山育林5300公頃,使張家界林場森林覆蓋面積由原來的20%達到90%。
如今張家界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可是20年前,很少有人知道張家界。20世紀80年代初,吳冠中先生來湘西寫生,眼前的一切使這位遊歷過祖國名山大川的丹青妙手異常興奮,隨手寫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遊記,遊記中說:“峰巒陡起,綠樹疊翠,疑是到了桃花源洞口……我被引進了奇異幽深的世界。”此言一出,前來“探幽”、“尋美”的人與日俱增,從此張家界名揚海外。
當年,那些曾誓言“綠了青山白了頭”的人,已經永遠融入在張家界的青山綠水中。
今天來金鞭溪的旅遊者,很少有人知道過去那段往事,他們更不會知道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就是造就金鞭溪美景的有功之臣。
張家界融“峰、林、洞、湖、瀑”於一身,成為地質地貌的經典。在看山之中看水,張家界有奇峰三千,又有秀水八百。流泉飛瀑在峰巒幽谷中穿行,猶如八百銀線將三千峰林穿綴在一起,如果說山峰是張家界的形,那麼纏繞山峰的流水就是張家界的魂。
在青山綠水間有一片被人們稱為明珠的湖泊——寶峰湖。寶峰湖以前是個水庫,最深的地方可達百米。山圍出了一片湖泊,湖裡的水皆為高山上的泉水一點一滴積蓄而成。
真是神奇之水天上來,是天上的水抖落出了這群峰之間的一顆明珠。
張家界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巨大的園林”之美譽,景區有天子山、黃石寨、袁家界、金鞭溪等300多個景點,你能想象得到嗎?就在這些巨大的山峰底下還有另一個神奇的世界。
黃龍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這樣的洞在張家界的地底下不知有多少個,它的形成應當用千萬年或幾億年的時間來計算。
黃龍洞中的“大哥大”當屬“定海神針”,它高米,已生長了20萬年。目前頂部與洞頂的距離相差6米,就是這6米的距離卻需要長長的6萬年的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