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話終究無法考證,但是六七千年前,長江的入海口卻在今天的鎮江一帶,這裡的一切都在江水的覆蓋之下。6000多年間,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不斷堆積,入海口也不斷向前推進。最終,形成了長江上最大的沖積平原——長江三角洲。
這是長江流域最年輕的陸地,它的形成,長的不過數千年,短的僅有數百年,這漫漫6000餘年間的變化,真正是滄海桑田。
長江三角洲包括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揚運河以南,面積約為5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地區。曾經是入海口的鎮江,已經變成了長江三角洲最西面的城市。
在長三角的最東部,黃浦江匯入了長江,它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兩江交匯處的城市就是上海。今天的上海,已經從春秋時期的小漁村變成了繁華的大都市。圍繞著這裡,世界第六大城市帶在長江三角洲形成。在經濟學家眼中,這片地質上最年輕的土地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它創造的財富無法估量。
這是長江口最新誕生的一片緩緩伸向大海的土地,它是長江東流入海前留給人們最後的禮物。
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冰川中的一滴水開始,自西到東,長江用6380千米的行程橫貫中國,最終在這裡流入大海,成為一條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河。(編導:李俠 李苒/攝影:陳林聰 朱奕 邰武旗)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九集 水映三千峰(1)
山因水而有靈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張家界人正是沿著流淌的溪水,走到長長的澧水,又從家鄉的河水飄到了800裡洞庭湖。在那裡,他們才觸控到了那條奔騰在自己心裡的長江。
澧水在湖南西北部山脈之中,蜿蜒穿行流進洞庭湖,成為長江的又一支水脈。澧水發源和流經的地方叫作張家界。
20年前《話說長江》熱播時,人們並不知道長江的水脈之上,還有這樣一片深藏在大山中的淨土。
張家界地處湘西,屬武陵山脈支系,西南依靠在雲貴高原的邊緣,東西方向是廣闊、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邊則與萬里長江遙望銜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張家界優異的生態環境。
說到“界”,當然是指界限、範圍,但張家界人講起來,這“界”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當中國名山大川幾乎被人們踏遍時,張家界卻“久在深閨人未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才見到它的真面貌。
山中的一群人與張家界有著最緊密的聯絡,他們都姓張,就住在大山腳下。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張家界叫青巖山。
據說,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心寒的留侯張良,隱匿江湖,幾經輾轉顛簸,來到了青巖山。他見到這裡群山環抱,水量豐沛,民風淳樸,張良便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張氏一脈子孫。青巖山也改名換姓,叫作“張家界”。
張家界的山地落差很大,處在中國第二臺階與第三臺階的位置上。這個位置造就了完美的氣候條件,那風、雲、雨、雪都願意在這裡停留。
他的名氣早已傳到張家界以外。他畫的不是油畫,也不是國畫,而是取自於張家界山裡的石頭,石頭研磨成的各色粉末,繪製成獨具一格的砂岩石畫。
於是,一幅幅取之於自然,又再現自然的作品不斷湧現。
李軍聲(砂岩石畫家):這是我在2002年創作的一張天門山畫,這天門山是我們張家界之魂。因為我是土家族的兒子,也是張家界的兒子,更是天門山腳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對天門山有深厚的感情。
李軍聲的作品中以“天門山”為題材的畫,有七八幅之多。一個畫家不厭其煩地勾勒著一座大山,這座山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
距張家界城區8千米的天門山,四面絕壁矗立,巍然支撐在天地之間。其雄其險,猶若直上雲天。遠眺過去,那孔巨大的石洞就像通天的石門。曾有人這樣讚歎它:“人神相宜之絕域,一聲驚歎天門山。”
是什麼力量造就了這宏偉奇特的景觀?據考證,天門山經長期風化剝蝕、山體斷裂,再加上地震,就形成了現在的奇絕造型。
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穿山石洞,終年吞雲吐霧,仙氣繚繞。
有趣的是,天門山的景觀中有許多數字與中國吉祥數字9相符,人為的奇思妙想與純屬巧合相得益彰。總之,天門山是進入張家界的一張名片。
登上天門洞的999級臺階,回看山腰上的“通天大道”,順山勢修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