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隨著意料之中的豐收的採摘隊和狩獵隊歸來,我脆弱的心靈承受了到原始社會的第一次失敗!未“降生”的“陶器”裂了!
我看著它先出現裂紋,後出現裂口,卻無能為力!
我知道要燒好陶器,溫度至少要達到1000度以上,這個火堆中間大量的木炭應該是達到了這個溫度要求的。
是不是工藝方面的原因呢?是不是一下子進入最高溫燒製,使陶器裡的矽酸鹽晶體結晶速度內外不一,導致了燒體失敗?有這個可能
仔細分析了一下缺口,發現已出現了明顯的晶粒狀的東西,說明材料和溫度都是符合要求的,還讓我發現了一個可能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晶粒大小不一,說明材料還應該進行一定的處理才能燒製。
那如何改進呢?
我不顧天色已快黑,又找回來一些粘土,用手揉、用腳踩——總之,希望這樣子得到的陶器內部晶粒均勻。然後捏成了四個盆狀器皿——我還是打算從鍋做起。
為了解決逐步升溫的問題,我把泥盆放在幾根攤在地面的碳棍上,周圍架起新的柴堆,直到完全蓋住這幾個盆。
根據前一次失敗的經驗,以及結晶的速度,我估計得要一天多才能得到成果,點火後我就睡了。
天亮後看到新的火堆中的木炭還在燃燒,我趕緊加上了更多的柴。
這天還是由木駝帶隊去狩獵,不過我讓他們分了兩組,木駝和馬齊各帶一組——培養領導組織能力嘛!
等包括木青他們在內的全體勞動人民返回洞中時,天已黑了,新的火堆已燒盡。
我小心翼翼地觀察了一下:盆沒破!
我告訴木青他們,未得到我允許,誰也不能碰這堆東西。木青帶著奇怪的表情,鄭重地向“群眾”宣佈了這個重要通知,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方法,反正所有的人看這堆東西的目光明顯地帶著恐懼。
一個難眠的夜過去,我急不可耐地去摸灰燼中的陶盆——這回是正宗的陶盆了——已經冷卻了。
我輕輕地取出這幾個直徑不到30厘米的極其難看的器皿,美中不足,由於泥盆下木炭燒盡後出現的移位,還是有兩個盆底部出現了明顯的裂口。
在搬動中,儘管我小心又小心,還是有一個好盆和一個裂盆碎掉了——這讓我發現所制的陶器太易碎了!強度顯然比不上後世所用的陶器。
但畢竟有一個好盆的強度比其他三個要好一些,至少讓我能端著它去接了一盆水,放在擺好的四塊石頭上,盆底下懸空。
一個小小的火堆在盆下生起,主要是用的木炭,大概20分鐘後,我得到了第一“鍋”開水。
可是我還不打算立即使用這口鍋進行烹飪工作,木青他們也很“敬而遠之”地看著我操作,不明白我在做什麼。看到我喝冷卻以後的開水,也沒有一個人有要來仿效的意思。
我在想,有鍋沒碗——怎麼吃東西!我還得先做點筷子呢!
第六章 原始盛宴
經過反覆思考,對比了首次燒製的陶片和第二次裂開的陶盆,我發現結晶的程度是決定陶器強度和硬度的關鍵。而決定結晶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溫度——第一次做出來的陶片部分硬度甚至超過第二次碎開來的陶盆。這與燒製的溫度肯定是相關的!
那麼,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溫度呢——我想到了用窯。
可是在缺乏工具的情況下,修建一座窯是一件多麼浩大的工程啊!
想來想去,又得搞創造發明了——在石器時候發明農耕時代使用的農具!安排了狩獵工作隊和採摘工作隊外出後,我找了幾塊磨得扁平而尖的石頭(幾個老人在帶孩子的同時,兼職負責製作勞動工具,有時婦女同志們也參加這項工作),以及幾塊我覺得能用的陶片,叫木青安排人綁上木柄,就成了原始的石鋤和石鍬,然後讓木青帶著幾個壯女勞動者,跟我一起到下面的草地上幹活——挖一個奇怪的坑。
首先找到離粘土很近的地方的一個土坎,然後我指揮女同志們挖了一個現代女式高跟鞋底形狀的地坑,有4平米大小,一頭矮一頭高,下大上小,地表的口子並不是太大,呈8字形——或者葫蘆狀——一頭大一頭小。高的那一頭(鞋跟)底部我挖了一個平臺,周圍挖了一圈溝。
接下來是找來粘土,我拼命踩了一陣後,和木青一起把粘土均勻地抹在坑內表面。最後是在矮的那一頭底部用木棍穿了一個12厘米見方的孔通到土坎下(排水、進風),並在坑內堆起木柴燒了一通大火(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