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儘管該書標榜是實證地描述美國新聞界對中國的報道,但是,以新聞記者的名義寫的這部書,實際上是非常不客觀的。應當說,美國新聞制度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的,對這一制度的批判,即使在美國國內,有時也十分嚴厲。
但是,真正的批判應當顯示出批判者要擺脫批判物件的那些弊病,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所謂的批判充其量不過是對罵而已。這部書雖然引起了廣泛的閱讀,但是,作者傳播的觀點以及引起的轟動,只不過對映了或者說強化了普遍存在的身份焦慮罷了。作者沒有增進讀者對世界的瞭解,沒有拓展人們的境界,沒有指出中國這一焦慮情緒的出口。
應當說,在中國已經做出走市場經濟道路抉擇的背景下,在圍繞身份問題的爭論十分尖銳的背景下,中國〃被圍堵〃,確實會引起十分強烈的焦慮情緒。甚至可以說,被圍堵主要是一項心理事實。在談論這一時期十分流行的〃仇美〃輿論時,考慮到90年代初期到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這一段時間的國內形勢是很必要的。中國已經選擇了市場經濟,但是轉型還剛剛開始,究竟如何轉,大家都心中沒底,各個階層都還沒有獲得不久就將擁有的那種自信:幹部還不知道如何擺自己的位置,私人企業家總在擔驚受怕,國有企業工人對自己的身份究竟如何處置,以及處置之後的後果,不是很清楚,學者們對於如何判定改革的性質,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因此,一種普遍的焦慮情緒瀰漫在全社會。
在這樣的氛圍裡,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態度,就成為十分敏感的問題。
一些人把這一時期在知識分子中間有一定市場的〃仇美情緒〃,看做是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作者們把一切不接受中國主張的行為,都看成是〃欺負中國,破壞中國〃。作者表現出來的〃中國中心〃意識,或許是對這一時期中國人脆弱的情感世界的寫照。
由此而激起來的反美情緒,不過反映了近代以來一直存在的一種心態:中國受挫的根源主要是由於外部世界的阻撓所致。這種情緒有以下三個特點:1、反美主要是因為不被承認,因此,這種反美情緒,實則是反映了要求承認的焦慮,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邊拼著命考託福,一邊扯著嗓子罵美國就是這種承認的焦慮的典型寫照;2、這種情緒並不只是民族意識的覺醒,也反映出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他們還沒有擁有反求諸己的自我反思能力,僅僅把責任都推給外部;3、〃說不〃為我們刻畫出來的是一個本錢不大因此不大能輸得起的形象,迫切希望得到承認的焦急心情。具體地說,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身份所包含的與國際接軌、西方化等價值取向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剛剛選擇了這一價值的一些中國人,急切地希望得到承認。
〃網路〃民族主義的興起
〃網路民族主義〃的崛起是2003年出現的一個重要政治現象。在這一年裡,中國〃網路民族主義〃除了繼續在論壇上發表尖銳的、痛快的議論外,還走出聊天室,投入到了具體的政治活動中。這些活動都是針對日本的:2003年6月,一些倡導民族主義的網站組織了登釣魚島的保釣活動;7月29日,幾個網站發起了〃反對京滬高鐵採用日本###〃的活動,徵集了10萬網路簽名;8月當發生日本侵華期間遺留的毒氣彈傷人事件後,這些網站發起了徵集百萬簽名要求日本賠償受害者的活動;8月份,一家網站為抗議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釣魚島,在日本駐華大使館外焚燒日本國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草根民主還是民族主義?
如果用這些原生意義上的民族主義作為標準,那麼中國目前所謂的民族主義,都是不夠格的。即使被稱為極端民族主義的那些言論、行為,大多也是不夠格的。網路民族主義儘管有〃排外〃的外表,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他們更類似於一種草根民主,而不是民族主義。〃憤青〃不只是指這些〃民族主義者〃在年齡上是青年或者其參與者的主體是青年,而且,還指他們在情緒上處在國家成長時期個體身份不確定所帶來的焦慮,一種屬於青年期才有的那種焦慮情感。
批評網路民族主義的學者,往往對於他們的草根性注意不夠。對於他們的行為所蘊含的積極的、建設性的一面注意不夠。實際上,他們的言論和行為,包含著公民權認同的成分。而批評他們的人,反而帶有國家主義的內在視角。其次,作為網路寫作者和網路活動的組織者,他們的身份認同具有拒斥性認同的性質。他們標新立異,他們活躍於大眾沉睡後的深夜,象〃地下群體〃一樣揮起語言利刃,對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