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第一,應收帳款與其他應收款的增減關係。如果是對同一單位的同一筆金額由應收帳款調整到其他應收款,則表明有操縱利潤的可能;第二,應收帳款與長期投資的增減關係。如果對一個單位的應收賬款減少而產生了對該單位的長期投資增加,且增減金額接近,則表明存在利潤操縱的可能;第三,待攤費用與待處理財產損失的數額。如果待攤費用與待處理財產損失數額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費用列入損益表的問題;第四,借款、其他應收款與財務費用的比較。如果公司有對關聯單位的大額其他應付款,同時財務費用較低,說明有利潤關聯單位降低財務費用的可能。
(二)、非經常性損益中有“貓膩”
翻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中報年報,投資者都會無一例外地發現,在主營收入之外,還有一些打入另冊但卻對業績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收入,這就是非經常性損益,也有的叫一次性收入。
非經常性損益是公司正常經營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主要包括處置資產的損益、新股申購凍結資金的利息、臨時性獲得的補貼收入和稅收減免、債務重組損益、偶發自然災害損失、捐贈收支、合併價差攤銷等等,因此,它是偶然的,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也是臨時的。但就是這些偶然的、臨時的收入,卻對公司業績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有的公司靠此保持盈利的形象,有的公司靠此保留配股的資格,有的公司靠此避免淪為ST股票……據有關部門統計,上市公司依賴短期收益提升經營業績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而事實上這部分上市公司持續贏利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不少上市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收益後的淨利潤為負值,扭虧復虧的現象屢見不鮮。
許多上市公司把非經常性收益堂而皇之地列入業績之中,報表好看了,但對於投資者的風險卻加大了。有鑑於此,1999年中國證監會在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資訊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二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中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在年報中披露“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以此讓投資者比較清楚地瞭解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此項規定首次實行,立即震憾市場,許多靠非經常性損益支撐業績的公司立即“原形畢露”。比如ST石勸業靠2092萬元的債務重組收益倖免連續三年虧損;珠江控股轉讓多宗股權,獲5200萬元轉讓收益,才避免被ST;新亞股份仰仗向第一大股東轉讓股票的投資收益8770萬元和轉讓場地使用權、長期股權投資等的收入,不僅保住不虧的記錄,而且最近三年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0.05%,剛好擠進配股及格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如何看報表(18)
雖然如此,但並不意味著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的現象就此止步了。由於會計利潤是根據會計分期假設來確認的,因此上市公司依然可以控制非經常專案發生的時點,透過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報告期的會計利潤,或者利用非經常性收益增加報告期的盈利使其達到預期的盈利目標,或利用非經常性損失增加報告期的虧損以避免下一會計年度繼續虧損。
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發生虧損後至少三年內不能配股;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其股票交易要實行特別處理;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其股票要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所以上市公司有避免虧損、避免連續虧損以及扭轉虧損的強烈動機。由於虧損或瀕臨虧損的上市公司大多主營業務收入下滑,主營業務成本上升,各種期間費用劇增,要想依靠經常性收益在短期內避免虧損或扭轉虧損非常困難。而非經常性損益具有一次性和偶發性的特點,非經常性損益與主營業務無關且數額通常巨大,足以在短期內用鉅額非經常性收益掩蓋經常專案虧損使公司扭轉虧損;或在虧損當年大量處理不良資產,確認鉅額非經常性損失,以避免次年連續虧損。所以透過非經常性損益來避免虧損或扭轉虧損,就成了虧損或瀕臨虧損的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
如東方航空2000年度業績下滑,每股收益僅0.004元而瀕臨虧損。從財務報表看,當年實現淨利潤2008.19萬元,初看還過得去,但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該公司當年的非經常性收益高達24671.51萬元,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1228.5%,其中處置固定資產收益高達26281.04萬元。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其淨利潤為-22663.32萬元,即經常專案虧損22663.32萬元。本來是鉅額虧損,但利用非經常性收益卻可以變虧為盈,可見非經常性收益的神奇之處。實際中,利用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