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是這樣。
根據我的經驗,大人越把孩子盯得緊,越想讓他優秀,孩子就會越朝著大人不願看見的方向發展。
就像我的老爸種菜,退休了,沒事幹了,閒得慌,就在院子裡開了一塊地,種上菜。成天盯著那些菜苗,撥拉來撥拉去的,結果,長勢很好的菜最後全給撥拉得蔫頭蔫腦。
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一定要出現在的它的面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成人誤區在於,總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什麼樣,而不考慮他的孩子能夠成為什麼樣。
。▲虹橋▲書吧▲
第35節:一、是教育,不是招數(1)
第三部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
一、是教育,不是招數
1?孩子的幸福是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長們心目中,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去受教育的,當孩子進入學校,家長的一顆心也就放了下來,因為家長認為知了書就達了理。從宋朝以來,要想改變生活出人頭地,讀好了書就解決了問題的觀念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於是當孩子的表現令家長們失望的時候,傳統的指責方法是〃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嗎?〃其實我們想一想,如果孩子不熱愛學習,把學習當做任務去完成時,書真的不能讀到人的肚子裡去。而這個時候,家長又不能自己到學校裡去幫老師,只能每天因為孩子而生氣,讓孩子更加厭煩學習,使學習由硬性的任務而降格到一種苦差事。有什麼樣的人,能為一件事情受十幾甚至幾十年的苦?有誰能把一件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事情做好?如果我們家長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我們該做什麼了。打罵被試驗了很多年都不起作用,我們還要不要繼續打罵?
打罵來自打罵的慣性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那麼當一種新的教育冒出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準確判定。
近年,我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教育方法,比如〃賞識教育〃〃自主教育〃〃新課程〃〃經典誦讀〃〃0歲方案〃〃生本課程〃〃杜曼教育〃〃蒙臺梭利教育〃〃華德福教育〃等不一而足。教育市場飛快地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家長能做的是在一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所適合於他們個性的學校。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能力即準確的判定能力,合理地取捨與吸收。
就拿〃賞識教育〃來說,由於教育者急功近利,把教育當成教書而不是教人,把孩子和書都當成職業的工具。書和孩子相比,書顯得要好用多了。而有個體特徵和個體生命力的孩子,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利於教師職業的行為和狀態,這給老師的工作帶來了許多的不利,也影響了老師的生計。對於那些還沒有熱愛孩子和熱愛教育卻從事了教育事業的人,他們會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產生憎恨心,這樣的心態使老師難於駕馭自己的情緒,常常將自己的不良情緒潑向造成這種情緒的孩子。所以在教學的工作中,他們對孩子不斷地惡語相加,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賞識教育〃的觀念,至少使老師醒悟到,要想達到自己及職業的目標還有另外一種更好的方式可取。這如同以前是打著〃驢子〃過橋,之後是拿一把草哄著〃驢子〃過橋。雖然對課本知識的使用方式和教授方式沒有什麼改變,但賞識的方式會使更多的孩子熱愛學習,不再為了學習而痛苦。雖然他們沒有因為知識的學習而建構起更多的作為人的內涵,但是他們的身心也許從此就要健康得多。所以說〃賞識教育〃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它改變了一批人對待孩子的態度,當時中國人是太需要這個了。
可是,在人們以為〃賞識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法寶的時候,對孩子的賞識過於偏執,因而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其實賞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首先,父母有個心理承受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出了事,老師把家長叫去訓了一頓,回到家,他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對孩子微笑?平等地、在不剝奪孩子尊嚴的情況下與孩子討論問題?有些人做不到,會劈頭蓋臉,將孩子打罵一通。
有些家長說:李老師,我做不到。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很淘氣,老惹事,每次出事老師都要把她喊去告狀,一回家就要打孩子。結果打成了習慣,天天打,沒有一天不打。她的打罵似乎不是為了打罵,而是由於有了〃打罵〃這樣的慣性。最後孩子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