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為他們從小聽慣了爸爸媽媽讀故事,沒有聽過這樣的讀……圈圈圈……
。▲虹▲QIAO書吧▲
第30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9)
孩子問:老師,他寫的什麼呀?我說老師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咱們中國字,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這個字多一筆少一筆念法就不同,畫成圈我們便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我是把〃文字〃〃認字〃〃表達〃這樣的觀念輸送給了孩子。
有些家長對早期教育的理解大都是逼著孩子認字、計算、背唐詩,孩子早都逼得不耐煩了,幾乎全對認字這樣的事情不感興趣。而我呢,採取相反的方式,製造他們對於認字的渴求。我要他們知道〃圈圈〃跟字是有差別的,讓他們產生用字代替〃圈〃的需求……認字的需求。
我說:中國字是由一些不同的筆畫組成的,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幾個字組合到一起就是個詞。比如〃蠟〃這個字,要是光說蠟,我們就會想到蠟燭;但當它跟〃筆〃連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蠟筆〃。〃小〃給我們的聯想是一丁點兒,不大,〃新〃使我們想到一個嶄新嶄新的東西是不是?四個字單獨理解就是四個意思,但是放到一起,我們會想到什麼呢?孩子們一下反應過來了,齊聲喊:蠟……筆……小……新!我說:但是,這位同學寫的這篇文章上面沒有字,只有圈,他說的什麼意思呢?我們不知道。
我邊說邊往下翻,翻了一張正好上面有字。我說喲,這張上面有字,老師給你們唸吧:圈圈來了大吃一圈。
孩子們一聽,笑得前仰後合。我說誰是作者,能不能解釋一下。站起來一個小娃娃,說老師,我寫的是〃爺爺來了大吃一驚〃。孩子們笑得更厲害了。
這個時候我問:誰會寫〃爺爺〃的〃爺〃?
有一個上來,寫了一個字,我說這是〃也是〃的〃也〃,孩子們嗷的一聲。又上來一個,寫了,我說這是〃樹葉〃的〃葉〃,又嗷的一聲。
其實,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把〃也〃與〃葉〃認識了。
這時,孩子們有些等不及了,喊:老師,〃爺爺〃的〃爺〃到底怎麼寫呀?
我拿起粉筆,邊說邊寫:爺爺嘛,老了,眉毛很濃,還有兩撇長長的鬍子交叉在胸前,腿上插著一把刀,去山上砍柴。孩子哈哈大笑,說:就這麼簡單?太簡單了!我說別看簡單,你們肯定記不住。他們說哼,小菜一碟。我把黑板擦放在字的旁邊,說:那我擦了?其實是給他們一個再記一下的機會。當他們說〃擦吧〃的時候,我真的擦掉了那個字。
我讓他們把〃爺〃字寫在自己的紙上,歪歪扭扭全都寫出來了。我哇的一聲,說我輸了。孩子高興壞了……
司馬光砸缸
然後我說:其實,今天我們討論的這件事真的發生過,一千多年以前有過這樣一個小孩,他跟幾個小朋友出去玩,就有一個同伴不小心掉進了缸裡。這件事被一個人寫成了文章,老師現在就把這篇文章讀給你們聽聽,你們注意這篇文章畫了幾個圈。
我剛開口讀了題目,他們就說噢,我們知道了,這個人叫司馬光,他把缸給砸爛了。
他們以為知道結果就夠了,還不能上升到對於人類文化的欣賞,老師做的就是要讓他們在這方面得到提升。
這時我說:我們接著往下聽,看看這個人寫的故事好不好?在我讀的時候,全班靜悄悄的,你會感覺到孩子對這篇文章的讚歎,他們把整篇文章一字不落地全聽進去了。
同時我發現,在這樣的時候把課文展示給孩子就會產生出最佳效果,就會使他們融入文章之中,產生審美。一個帶有審美、欣賞的人與一個沒有這種情感的人面對一篇文章時是完全不同的,而傳統教育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這個方面。先讓他們討論,讓他們寫作,把那些作文宣讀,然後,展示課文,這樣就能讓他們與自己的文章進行比較,就會知道課文好在什麼地方,就會如飢似渴。
讀完了,我聽見一個孩子對另外一個說:這篇課文一個圈圈都沒有。
我說:大家認為這個名叫司馬光的小孩怎麼樣?他是不是特別聰明、智慧呢?孩子說是。話音剛落,就見一個孩子舉起手來。我想他有什麼事,是不是尿急了要上廁所?沒想到他說:老師,我認為司馬光也不聰明。
虹←橋書←吧←。←
第31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20)
我一聽,不得了!就笑著問:你有更好的辦法嗎?他說:有,我們幾個小朋友可以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