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我說:這個辦法的確很棒,人得救了,缸還能用,人缸兩全。
全班孩子歡呼起來,因為這個辦法的確要比司馬光的高明許多。
愉快的認字方式
歡呼了一番,我說:念課文之前同學們也寫過一篇文章,可是幾乎全是圈圈,你們聽了剛才的課文,人家一個圈圈都沒有,這說明寫文章需要認識很多的字,沒有字就寫不了文章,大家都有許多不會寫的字,咱們得慢慢學,今天老師採取〃擊鼓傳花〃的方式,我敲黑板,你們傳花,花傳到誰的手裡誰有權利向老師要字。孩子高興地喊著:行,行。這真是個愉快的認字方式,孩子一下子樂在其中了。三位得到要字權利的孩子站起來,幸福地站在講臺上。我說:要字只能是他們三位的權利,其他同學不許看,要把眼睛捂上。
我知道,我越不許他們偷看,他們越會想方設法地偷看。
第一個孩子要了個〃警察〃的〃警〃,我說哇,這可是中國字裡面最難的字了,它由這樣一大堆零件組成,你肯定記不住。他說哼,小菜一碟。我說我可寫了。我說這個字先是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一句話〃的〃句〃,看,已經這麼多了,這還沒完;在它的旁邊還有一個〃反文〃,還沒完。我加重了口氣:在這些底下還有一個〃語言〃的〃言〃。寫完後我說:哎喲,這樣一大堆,你能不能記住?他又說小菜一碟。我發現,透過這樣一種方式,我把孩子對於多筆畫字的恐懼給排洩掉了。
對孩子而言,要是他對哪件事心懷恐懼,要是你先說出來,就能使那種感覺淡化。比如一個孩子摔了一跤,你要說不疼不疼,他就會覺得很疼。你要是說一定很疼,他就會覺得沒那麼疼。就像這個孩子,當我這樣說過之後,他說:太簡單了。
就這樣,這3個孩子每人要了5個字,在他們要字的時候,其他孩子早從指頭縫裡偷著看了。
之後我問:我們班同學誰有魔法,捂著眼睛也能認識黑板上面的字?有沒有?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手來,我故意表示出吃驚:哇,這麼多有魔法的!我來試試。
每個有〃魔法〃的孩子讀了一個字,這樣又把所有的字認了一遍。
到下個週末,我把那些字重又寫在黑板上,孩子們大都認得。聽家長說,從這以後,這些孩子就對認字發生興趣,每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認字敏感期,不管到哪兒,見了字就認,就問,就讀。
課堂的作用不在傳授,而在激發。激發才能產生興趣,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動力,這個動力是幹什麼的?就是要將所學變作經驗,完成一個實體化的過程。從品格到知識,都在這個過程當中,創造呀,想象呀,參與呀全部包含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好老師之所以好,雖然他有一個總體的設想,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是硬性地控制,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而是順著孩子的思路。就是說,這個課堂不是由老師推動,而是學生推動的。
由此也能證實,人是一種需要提升的動物。在提升後,他們是幸福的。
▲虹橋▲書吧▲BOOK。▲
第32節: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1)
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1?孩子有孩子的幸福觀
孩子的幸福觀是什麼呢?有些家長髮現只要不讓孩子學習,只讓他們成天吃喝玩樂他們似乎就幸福了。如果我們這樣想,我們就是不信任孩子。這個信任指的是我們不相信我們的孩子具有人類的普遍特徵。因為人類普遍的特徵是: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無所事事是最痛苦的。所以我們的孩子也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痛苦。目前如果他們認為不上學是幸福的,那麼我們就要反過來想一想,我們能否將上學這件事變成是讓人幸福的一件事。
老師,我們不幸福
我們在本書中反覆地提及〃幸福〃這兩個字,是因為人這種動物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如果不幸福就說明他痛苦了。如果人因為做某件事而感到痛苦,比如孩子因為學習而感到痛苦,那他們就無法做好這件事。人活著只要幸福了,他的生命價值就高;不幸福,他的生命價值就低。我們這樣說會讓人以為我們提倡給孩子幸福就是讓孩子一點都不煩惱一點都不痛苦,其實不是這樣的。人類自然成長中的煩惱和痛苦會被人們自己所吸納,使它變成反思中的幸福,它是有意義的,是人們生命的需要。但是一些由於外因所造成的痛苦和煩惱會扭曲人們的心理,一顆被扭曲的心靈會讓這個人一生不能獲得幸福,無論他得到了多少幸福的外在條件,他都不會獲得幸福。
有一次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