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個人,每一次欣賞,結果都不一樣。這樣才算正常。不像以前,要求必須一致。但這樣也會帶來一個負面結果,孩子的品味往往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有時候,一幅畫本來很好,但是認識不到……
比如馬容畫的那幅《被火山衝起的驢糞蛋》,是很大氣很高階的一幅畫,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為他的畫最不行了。萬一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就要用大師的畫來說服他們。
野獸不是野獸
比如我拿出蒙克的畫,我說:大家看,馬容畫得很像蒙克。為什麼蒙克被稱作大師?他的畫大家都很欣賞?而馬容,畫得與蒙克非常接近,你們反倒不喜歡了。這是為什麼?原因是你們還不會欣賞,認識不到馬容畫裡的美。這幅畫美在哪裡?美在大膽、大氣、不顧一切的勁兒,美在它想象的不一般,美在它所有的顏色都是那樣奇特而又那樣的和諧……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才會一步步地走進畫面、走進藝術、走進心靈直到提高欣賞水準。
你看,我們欣賞了大師的畫,每天又在欣賞孩子自己的畫。兩相對照,大師的畫也就變成了孩子的畫,孩子的畫反過來成了大師的畫。大師與同學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驗證,透過這樣的、長時間的薰陶,大師就會走進他們心靈,與他們融為一體了。
透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起來的欣賞的能力是具有靈魂性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知識與心靈不致油水分離。這樣獲得的能力是從孩子心裡生長出來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潑的,而不是那種只能誇誇其談,但沒有一句能夠說到點子上的知識書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是個聰明的辦法。不要忌諱〃模仿〃這個詞,模仿就是學習。無論任何學科,一開始都是從模仿、從學習起步的。但是現在很奇怪,許多的美術教師不願從這裡入手。
課堂上講了〃野獸派〃的故事,放了〃野獸派〃的VCD片子,討論了〃野獸派〃的內容,然後模仿〃野獸派〃。孩子們最終明白了:野獸不是野獸,而是激情。
虹←橋←書←吧←。←
第62節:三、將感受提升到心靈的高度(1)
三、將感受提升到心靈的高度
1?從個體到整體
觀察能力是人本來就具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周圍的一切都使人感覺到特別的新奇,嬰兒的眼睛就像雷達一樣不斷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將看到的東西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形成個人內在的知識。但是很多人在長大之後為什麼失去了觀察能力,這是因為長期不用觀察能力的原因。而觀察並不只是看,還有怎樣看,看了以後又怎樣想。這個水平越高,觀察能力就越強。作為教育者,有責任為孩子所有的能力提供成長的平臺,而且培養從個體觀察到整體歸納的能力。否則,人所具有的某一項能力由於長久不用就會被人自己刪除。
白雲吸住了眼睛
觀察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孩子學會觀察這件事。
在繪畫裡,說到觀察,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比例呀、調子呀、色彩呀這些,許多美術班裡,無論孩子多麼小,教師大都這樣來教。這是把大學那一套拿來教小孩了,等於讓一個五歲的孩子來學大學數學。
繪畫儘管由於受到照相技術衝擊,像與不像已經顯得不重要了,但畫家還是應該具備起碼的寫實能力,不過,這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行,要到十二歲以上。否則,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心智,還會使他們遠離觀察,直至痛恨觀察這件事。因為這種觀察與兒童的心理狀況不符,孩子拒絕接受。符合兒童的觀察形式是什麼呢?不求絕對準確,但求事物的本質。
我們要從廣義上思考〃觀察〃問題,觀察,難道僅僅是〃看準物像〃嗎?如果只是為了看準物像,畫得像,照相機就可以了,要人幹什麼呢?觀察,是一種以心靈、情感、甚至想象、創造作為背景的由觀察到思維的方法,觀察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傾向於〃心照〃而不僅僅是〃眼觀〃,這樣形成的觀察能力才是鮮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機械的、死板的。
觀察習慣的養成,並不僅僅用來畫畫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生意談判,就得觀察對手;你是下屬,就得觀察你的上司;你是領導呢,那就得隨時隨地地觀察你的手下。這裡面〃心照〃的成分大於〃眼觀〃的成分。〃察言觀色〃不是一個貶義詞,能做到察言觀色,你就能最大可能地與周圍環境和諧,出錯率低,而工作成效大大提高,可現實中許多人有沒有這種能力。家長呢,只有送孩子學畫的時候他才會想到培養,不學畫就想不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