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就開始表現出來,而在精神分析學者看來,這些特質在六歲左右就已經基本定型,並且保持終生。
試圖去改變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討好的事之一。你不能在狼的身上“培訓”出羊的脾性來,同樣,你永遠無法讓一個天性多愁善感的人一生裝著麻木不仁,因為這些都不是能學得來的,而是由遺傳的某些生理的、神經化學性的因素決定的。人首先是遺傳的產物,然後才可能是環境的產物。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了關於人的“氣質”的研究,古希臘一個叫希波克拉提斯的醫生,認為人體記憶體在四種體液,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後來,一個叫加林的古羅馬醫生根據這一“體液說”,認為每一種體液都具有熱與寒、干與溼兩種性質,不同的人體內佔優勢的體液不同,因此人的氣質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黏液質四種:
多血質的人如春天般的奔放熱情;
膽汁質的人如夏天般的暴躁易怒;
抑鬱質的人如秋天般的多愁善感;
黏液質的人如冬天般的冷漠無情。
雖然四種體液說用現代眼光看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但這種劃分,為古人“認識自己”提供了一個方便法門,而且,這種劃分在某種程度上還確實是相當有效的。
過去,人們在對待性格問題上,有一種非此即彼的觀點:一個人不是外向的,就是內向的,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既不完全是外向的,也不完全是內向的,而是既外向、又內向的,是更為外向一些或更為內向一些。因此,人格心理學家們研究人格特質,是把每個人的人格都看作是可以從某個維度上去分析的,不同的人只是在同一維度上所處的位置不同罷了。就是說,從特質上分析一個人的人格,更關注的是用有效的方法去描述中間狀態或混合狀態。
一個人身上的人格也有不同層次的區別:
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小說或戲劇的主角,往往被作者以不無誇張的筆法特別地突顯其首要特質。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魯智深莽撞的同時粗中有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曹操的多疑狡詐等等。首要特質並非人人都有。比如收視率非常高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作為戲劇的主角,編導和演員都著力塑造他的首要特質:憨厚而執著的一根筋,但劇中其他人物雖然性格各異,編導卻並不刻意突出那些次要人物的首要特質。一個有著突出的首要特質的人,總是或顯得驚世駭俗、特立獨行,或被人不待見,
或充滿了魄力令人心向往。
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箇中心特質。林黛玉的清高、聰明、孤僻、抑鬱、敏感等,都屬於中心特質。職業性格分析與評鑑,也主要著眼於一個人的中心特質,而不僅僅只是首要特質——事實上,許多人身上其實是無所謂首要特質的,大多數人是普通的,甚至是平庸的,平庸得跟我一樣。
為什麼要了解職業性格?(17)
最後是次要特質,即一個人某種特殊的偏好或反應傾向,比如偏好某種顏色的衣服,閒暇時喜歡收拾房間。我一個當記者的學生就有“收藏癖”,見啥都捨不得丟棄,搞得自己的家像個廢品倉庫。這個偏好只是他的次要特質。一個人某些體現在生活工作細節中的行為習慣,總有特定內在的心理基礎,這些習慣是中心特質的某種外顯與寫照,因此也不可不察。美國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當我們以外在的角度觀察有生命的動物時,最先打動我們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它們有許多習慣。”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具有先天傾向的習慣被稱為本能;一些由於教育而形成的習慣,大多數人稱其為理性行為”。
中心特質與次要特質,有時候確實是很難截然分清的,有點類似於在山上看坡下的雲,雲是霧;在山腳下看山頂上的霧,霧就是雲。
人格特質對於工作績效、個人職業成就的作用也是如此。比如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情境,會有強度相差很大、傾向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有的人總是很外向,而有的人總是表現得特別內向,這些特質都有其遺傳性的生理心理基礎。你非要讓一個特別內向的人透過種種努力,改變成一個適合某種工作的具有外向性格的人,總是徒勞無功,即使你貌似“成功”地改造了這個人,他的外向表現也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他又會回到從前的狀態;而且這些外向性的表現,在他人眼裡肯定是很勉強的,不自然的,是“看起來很假”的,這對他本人而言也是很彆扭、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