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而自覺改變、自覺培養之外,從根子上說,還是由他們的性格決定的。對於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一般總是強調提升自己的素質、改變自己的性格、培養自己的興趣等等。“人是社會的動物”這一觀點,在一定條件下固然是對的;人能夠由於環境的原因而設法改變自己也不乏獲得成功的例子。然而,這種改變畢竟是迫於條件限制,是人面對環境的一種策略性妥協,人的骨子裡頭的東西,決不會因為自己適應了條件和環境而改變。
為什麼要了解職業性格?(8)
上述的幾位皇帝,改變他們興趣的外在力量不可謂不強大。對世間絕大多數人來說,僅僅就當上皇帝這件事來說,便是何其幸運、何等美妙的事?一般人是一輩子連動一下這種念頭都不敢的。當皇帝的吸引力,似乎大得足以使任何人改變任何其他不相干的興趣,而去適應皇帝這“職業”。然而,結果卻是,他們不論是在時間分配上,還是在最終取得的“工作績效”、“職業成就”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他們的性格與興趣。
皇帝如此,而普通人的工作績效、職業成就,更是如此。
你會把一根鐵杵磨成針嗎?
·一樁絕對虧本的“生意”——鐵杵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常常被引用來勵志。鐵杵能不能磨成針?當然可以,但要實現從一根大鐵杵到一根小小的針這個變化,其間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一個行為——磨。之所以能夠磨得下去,又至少必須藉助於這樣幾個條件:原材料是合格的,時間是充裕的;此外,磨針者的耐心得比時間更充裕,而這個耐心,歸根結底還得靠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信念來支撐。這句話在比喻和象徵意義上用來勵志,鼓舞人們克服重重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確實是再恰當、再生動不過的。
但是,要是你真的遇見一個人正在把一根鐵杵磨成針,你是覺得這很感人,還是覺得很搞笑?也許兩者都有,但更多的一定是後者,因為他正在做的事違反常理。
首先,一根好端端的鐵杵,本身的價值就比一根針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搞企業的人都知道一個基本常識,就是經營的過程是個增值的過程,輸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經過加工、裝配、運輸以及包裝等各種環節,輸出後必須實現增值。不增值,或反而貶值這類事,人們一般把它叫做“虧本生意”。把一根鐵杵當原材料,把針作為產成品,價值銳減,這種虧本生意,天下只有不折不扣的傻子才肯幹。沒有哪一個經濟學家或投資者會同意在鐵杵磨針這專案上投入一分錢。
其次,哪怕這根鐵杵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價值並不高,把鐵杵磨成針這做法,仍然是原材料的嚴重浪費,因為一根鐵杵可以製造大量的針,但磨針的結果,卻是將好端端的一根杵變成了大量毫無用處的鐵粉,可惜了。磨針者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找一根在體積上與一根針更為接近的材料來磨。
再次,磨針這事,無疑還是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的巨大浪費,這還沒算上機會成本咧!我沒有計算過——恐怕也從來就不可能有人去計算過,將一根鐵杵放在一塊石頭上霍霍索索來回地磨,到底得耗多長時間?這個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把這根鐵杵交給專業廠家用專業裝置去製造很多很多的針,而不是把它擱在一塊磨石上死磕硬磨。磨針的只是個老太婆,這人力成本當然還算相對低廉了些。
最後,鐵杵磨針還是個高風險的生產行為,磨針者最好先買了保險再開工不遲。磨著蹭著,到了即將成功的關鍵階段,由於粗心或工藝水平不高,把即將成形的針給弄斷了,也是極有可能的。到時候,原材料、時間、心血,全泡了湯,竹籃打水一場空。
許多人在人才觀上,無意間也深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一觀念的影響。實際上,判斷一個人最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他所學專業、所積累的工作經驗,固然是個重要的根據,但決定性的因素卻是他的職業性格。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為什麼要了解職業性格?(9)
·職業性格—— 一根不宜打磨的“鐵杵”
如果我們把性格比作一根鐵杵,那麼,你幾乎無法把它磨成任何一件別的東西。因為職業性格具有內在性、自發性、穩定性(即永續性)、一致性的特徵, 正是這些特徵決定了職業性格與工作績效、職業成就的關係。
為了不產生歧義,我這裡先嚐試著給職業性格下個定義,給“性格”或“人格”下定義是一件叫人為難的事。
職業性格也可以叫職業人格,它不是指一個人的智力商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